民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动和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奋力拼搏、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性变化阶段,党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民营企业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面临转型升级问题。此外,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高速发展倚仗的“三低”红利日益消失,这点在作为中心城区的河北区尤为显著,所以我区民营企业亟需实现转型自救,以高质量发展确保持续增长。根据对区工商联部分会员企业走访调研来看,我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制约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理念制约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创新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思想,才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理念普遍不强。
二是管理模式影响高质量发展。我区多数民营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一人所有、一人决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无形间增加经营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是代际传承影响高质量发展。全国范围来看,20世纪40-6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多进入退休年龄,当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并不完善,企业家代际传承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在当前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转型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更甚至关乎企业存亡。
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高质量发展。河北区民营企业大多实力有限,多数不具备自主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外部条件;同时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阻碍了我区民企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面的投入和布局。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各种规模、不同模式企业的“哺育”力度。麦肯锡针对世界银行本年度的营商环境报告发布究文章,指出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应从“挑选”转向“哺育”。在过去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常给予“大投资、大项目”更大的支持力度,更高的政策灵活性,甚至部分项目成为倒逼制度创新的契机。鼓励大投资,吸引500强企业固然可以立竿见影带动地方经济,但在新时代产业发展趋势下,我们需要更为丰富的产业主体,例如垂直行业的隐形冠军、中小型创新企业等,以填补产业空隙,发挥其更灵活的组织和商业模式特点,融合协作,为城市提供更多元、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企业的发展最终将会回归到服务人的本质,而未来的社会环境将更大程度地鼓励人的多样需求,造就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创造共生共赢的土壤,哺育各种规模、不同模式的企业共同发展,这也是聚集区内民营企业信心的关键所在。
二是打造河北区的“民营企业之家”。我区民营企业现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上,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治理水平的问题上,代际传承的问题上,创新要素制约的问题上,这些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打造一个河北区的“民营企业之家”,建立民营企业家共同家园。首先,让“民营企业之家”成为政府和民企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依托“民营企业之家”,更多地发挥商会主体作用,广泛联系负责落实各惠企政策的职能部门到“家里”进行“企业问诊”,主动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政策红利变现的盲区、误区和难点;其次,通过“民营企业之家”,加强引导民营经济与河北区核心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依托“民营企业之家”,打造成河北区“城区内书房”。“内书房”概念相对于“城区会客厅”概念,与“会客厅”注重对外展示和招商引资,吸引区外企业、资本参与到全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内书房”则主要着眼于和我区现有的民营企业“知心谈心,共谋发展”。多和区内民营企业多分享一些发展蓝图,多介绍一些重点项目,多寻找一些核心产业强链补链需要和区内民企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区内民营企业在投资、项目、业态布局等多方面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我区经济建设中心大局和发展布局中来,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感。最后,把“民营企业之家”打造成“解放思想的大联盟”。开展讲座、沙龙、培训、走访交流等活动,强化对民营企业家、二代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引导、培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