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区位、空间资源等硬环境,二是政策服务、历史文化等软环境。其中自然区位是不可改变的,政策服务受国家大政策和地方小政策制约,极易同质化而难以显现优势,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挖掘营造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现状
河北区地域的历史文化空间,在天津市中心六区之中是独一无二的,主要包括天津传统城区(粮店后街、陈家沟子、小树林等)、原租界地(意、奥、俄)、河北新区(原金钟河与新开河之间);而1949年后,天津市规划了15个工业区和工业集中地段,河北区占了三分之一(铁东、白庙、新开河、北站外、张兴庄),这些都使得河北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但河北区的空间资源和相应的历史文化优势,在打造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及区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议
(一)促进转化和升华。专家进行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其中重大成果会对城市空间、历史文脉、人物和事件的价值进行新的定位。而这种成果能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和营商环境,主动权是由规划设计者和决策者决定的。因此建议,一是在城市发展规划、市容环境整治、地块开发利用方面,能充分征求相关专家意见,使城市发展具有真正的历史延续性;二是强化已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如沿海河建立河北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雕塑群,对历史建筑(不限于文物)、遗址遗迹挂牌或立碑说明,这不是简单的碑牌问题,社会宣传意义极大,尤其海外商家更重视文化历史的积淀;三是意风区等成熟区域增设博物馆,如曾氏祠堂、意国兵营、华北水利委员会旧址等,完全免费开放,表面会增加政府投入,但同时会吸引客流并拉动街区消费,应从宏观角度算大账;四是河北区的各类非遗项目,需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加以盘活。
(二)形成品牌与拳头。河北区特色资源的品牌相对较少,意风区较成熟,但利用深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历史文化领域和品牌传播方面深耕细耘;地纬路街区的规划设计很好,充分利用了天津美术学院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但忽略了历史文脉以及街区与周边环境的衔接互动,效果不甚理想,需要更多植入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与周围区域的规划设计通盘考虑予以修正;巷肆创意产业园和问津书院以方寸之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如“问津”之名取自天津历史,直接形成文化品牌的延续,如果新取名字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就是历史文化作为独特资源的重要性所在。河北区老工业区的开发利用,也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空间的营造。建议学习河西区“西岸”品牌建设经验,打造河北区“经纬”历史文化品牌,在少增加乃至不增加投入情况下,对各类文体活动进行统一品牌包装,关键是政府部门要足够重视,拿出思路并加强引导。
(三)成果的固化和传播。目前现状是部门各自为政,历史文化成果公开度有限,造成不断重复调研;专家成果散见各处,不便于利用传播。建议利用既有资源,策划出版《经纬文库》等,尽可能多地公开出版关于河北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既便于规划设计者利用,也利于历史文化传承,在民间舆论场和企业界形成河北区特色资源传播优势。可以参考五大道品牌传播经验,举办征文、征画、影展等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挖掘河北区历史文化细节,如搞清意风区每幢建筑的历史,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细化、针对性利用。建议设立河北区历史文化智库并真正发挥作用,作为引导历史文化研究和完善区域特色资源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