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河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农工党河北区委围绕推进菜市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课题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共有14家菜市场,10家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未达到的4家,其中3家为临时便民市场,1家小红星综合市场在内部进行了规范提升。
宜景、南口路、金蕾、桥园里、静江等5家菜市场,按照国家标准化要求。对内外部设施进行全面改造,目前已正式开业或进行试营业。其中宜景、南口路菜市场被列为2019年市级民心工程项目。
尽管区内菜市场环境相较以前大有改观,但距离新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境况复杂。菜市场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其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包含政府、商户、主办方、居民等多种角色,涉及住建、卫生、食品安全、消防等诸多行业,仅靠政府部门自身很难面面俱到。即便是沪杭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行业主管部门也经常因为“牵头”的原因,被安委会、食安办、创卫办等办公室部门多头领导,被动开展非必须的菜市场精细化管理工作。
(二)规范依据不足。目前涉及菜市场建设规范依据主要有:商务部制定的《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天津市商务局下发的《天津市菜市场管理办法》和《天津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管理导则(试行)》,其中两项只针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化菜市场。作为唯一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菜市场管理办法》于2007年发布执行,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给实际操作中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区委、区政府于2018年出台了《菜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三)资金保障存在缺口。从国内菜市场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菜市场作为民生保障项目,政府对提升改造项目进行了大量投入。例如杭州开展的第三次菜市场提升改造工作,对通过提升改造验收的菜市场,市政府投入34%,区政府投入33%,企业投入33%。仅从我市来看,和平区、河西区等中心城区,在市场改造、日常管理、食品安全等环节,都对菜市场管理工作进行资金投入,以确保菜市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相对而言,因财政困难,我区投入差强人意。
二、对策与建议
(一)标准规范化
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交叉管理、管理空白区域行业指导、日常监管、执法部门沟通联动。通过构建统分结合的建设管理架构,有效应对菜市场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
强化监督力度。通过联合督导检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集中约谈等多种形式,深挖存在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确保菜市场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取得实效。如问题比较集中、严重、多次责令整改拒不执行,下重拳、出实招,明确人民食品安全重于天的态度,必要时采取停业整顿等强制措施。
(二)管理精细化
运用现有资源,强化日常管理,充分发挥我区网格管理的先进经验,整合广大网格员资源,加强每日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综合汇总后呈报相关部门排除问题及隐患。
通过制定菜市场星级管理评定等办法确保菜市场日常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文件的实施,彻底改变传统农贸市场粗放管理、无序发展的情况。并在实际工作中查找出来的问题仔细整理,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标准、责任人员、完成时限。
尝试引入智能监控系统,掌握实时信息。建立健全各市场关键节点、关键位置、风险点的智能监控系统,通过调研调试设定红线,数值破红线触发报警。增加了对市场信息的实时性和量化性的掌握,有利于更加科学快速的发现和反馈问题。
(三)模式多样化
从布局规划、内部设计、丰富业态、智慧化发展等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居民类型分布、居民需求,创新菜市场发展模式,在菜市场标准化进程中办出特色、办出“人情味”,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
在重点区域打造综合性商圈,将标准化菜市场、生活服务、实体经济等与民计民生相关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在满足市民日常购物需求的同时,通过对菜市场提升改造,增加菜市场“一站式”服务保障能力,满足我区居民不断提高日常生活需求。
(四)服务人性化
尝试互联网+、O2O等智慧菜市场模式,线上线下联动采取线上购买、线下配送的新方式,横向延伸菜市场的服务面和覆盖面,纵向建立食品可溯源信息系统将食品从产地到眼前的过程透明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招标,引入第三方监督检测机构,对市场的食品安全不定期突击式抽查检测。签订有量化标准、可实施的购买合同,政府购买服务方根据第三方工作实绩进行监管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示机制。对市场内的商贩资质、卫生状况、食品安全状况、食品产地溯源等信息定期公示,方便群众监督,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心明眼亮”切。推进菜市场公共wifi建设,不让流量和信号成为阻碍菜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菜市场精准化管理带来的实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