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的美誉,从清末到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在河北区都有历史遗存,这些都是河北区得天独厚的历史财富。如何在宣传中把这些亮点打造成为河北区的名片,值得深思。
目前检索百度词条资讯类别关于“天津市河北区”共有215000篇文章,但发布平台曝光量低、阅读量较少,内容沉淀过久、重复率高,宣传缺乏亮点,缺少文化地标,形式较为单一。为此我们建议:
一、宣传工作应重点发掘河北区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河北区特色
重点挖掘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推动新中国建设的国企故事,以推动文化自信的方式,请名人讲名人,带动吸引外来经济对河北区的关注和合作发展。如清末的直隶总督府、造币总厂、望海楼教堂、宁园、北站、东站等历史遗存或历史记录;民国时期的周恩来、邓颖超、袁世凯、曹锟、冯国璋、梁启超、李叔同、曹禺等人的故居及生活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生产了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的712厂、为中国勘测设计了华北东北区域铁路的铁三院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历史性成就的企业等等。其中的故事都可以深入发掘,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发挥河北区的独特优势,树立河北区的品牌。
二、发挥媒体作用,立体化打造河北区形象
不同的宣传渠道有着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宣传内容区别选择。对于发掘历史底蕴的宣传,可以通过专题片、出版物、戏剧、讲座等形式,也可以拍摄为影视作品、戏剧作品,出版系列文化读物等。在这些作品中,融入河北区的元素,反映真实历史。对于时代发展、创新引领、经济成就等时效性强的宣传,可以选择报刊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有反映及时、便于阅读、图文并茂等特点,受众易于接受,也有传播迅速的优势。此外,可以组织定期、不定期主题展览,综合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充分发挥不同宣传手段特点,使宣传多方位、立体化,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河北区文化新地标
一个区域的地标往往是一个地区无言的、最好的宣传。在九十年代,北宁影院、十月影院都是河北区耳熟能详的文化地标。但时过境迁,这些文化地标都落后、消失了。当前我们新的地标有意式风情街文化街区、海河风景区中的大悲院区域,建议下足功夫把这两个文化地标做出特色,使之不断发展并发挥对周边的带动效应。同时建议通过合理规划、调整,使旧的文化地标重新焕发活力。着眼于能引进人流量的区域,如大悲院地区、新体育中心、意风区等区域,精心策划,高标准制作宣传片、宣传画报及宣传单册,用实景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河北区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四、搭建文化平台,促进地区间沟通交流
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与区内重点企业对接,以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为平台宣传河北区,带动企业合作方对河北区有所了解、有所接洽,拓展我区新的发展空间。巩固河北区文化优势,补足其他短板。可与经济基础好但文化底蕴欠缺的其他区县横向交流,吸引复制其优势,也可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
五、充分利用好人流集散区域,开展窗口宣传
重点利用好文化广场、车站、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地点。特别是车站,外来人口流量大,是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可以充分展示我市、我区的好形象。天津站、北站都在河北区境内,我们要做好车站环境治理,做好宣传工作,擦亮这个外地人看天津、看河北的窗口。
六、借助媒体平台,实现两微一端全覆盖
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数量超过2000万,抖音的日活用户超过5亿。做好河北区的宣传工作,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取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充分运用“产品思维”,站在社会公众角度思考宣传工作,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表达,讲好河北区的故事,达到公众易于接受和传播、宣传内容深入人心的效果。
七、整合全区力量,建立舆情处理机制
宣传工作无法避免负面新闻的出现和处理,建议建立舆情流程化处理机制,增加政府公信力,以直面舆情的态度,明确部门责任人、明确时间点,及时发布政府信息,避免拖延回应造成的恐慌及不实信息的二次传播。公示舆情新闻流程处理,应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把负面舆情作为正面宣传的种子,树立河北区良好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