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与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日前,围绕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取得了好的效果,目前,公共文化场所基本情况主要是:
(一)区级文化设施情况。
1.文化馆。我区文化馆等级为二级馆,实际建筑面积3300㎡。员工现有编制49人,实际在岗为39人。
2.公共图书馆。我区图书馆实际建筑面积2100㎡,现等级为三级馆。年均购书经费为50万元。员工现有编制30人,实际在岗22人。少儿图书馆面积892㎡,现等级为三级馆。年均购书经费20万元。员工现有编制14人,实际在岗9人。
(二)街级文化设施情况。全区10个街道均设立街级文化站。根据服务人口数,光复道街、宁园街文化站面积要达到500㎡,其余各街面积要达到800㎡。目前我区有8条街达到建设标准,未达标的街道为王串场街与新开河街。
(三)社区文化设施情况。目前,我区115个社区中,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达到300㎡的有37个,占比32%。
(四)各级文化机构人员配备和管理情况。区编委统一下发文件对街级文化站事业编制人员进行明确的配置要求,各街道予以落实。2016年,区政府出台《河北区人民政府关于配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益岗位人员的实施意见》,为每个社区配置1名政府购买的社区文化公益岗位人员。
(五)文化经费投入情况。按照我市对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各级文化资金都实现了超额拨付。各级文化机构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规范做到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切实发挥了专项资金对文化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级文化设施与现行评估标准差距较大。2017年全国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标准二级馆建筑面积为8000㎡,比第五次评估的面积提高了一倍。《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规定图书馆7500㎡,文化馆6000㎡,我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执行新标,街居文化设施建设凸显不足。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街级文化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从过去的达标率40%提升到80%,但按照新的《天津市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建设1500-2000㎡的街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街存在较大难度,社区建设也需进一步推动。
(三)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流动比较大,免费开放受影响。2016年区编办出台《关于给各街道办事处核拨综合文化站事业编制的通知》,规定各街要为文化站配备一名事业编制人员,但经费自理。各街落实情况不一,有的实际落实了人员,但流动性大,经常轮换,有的根本没有落实,还是由文卫科长兼任,文化站的正常开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有社区公益岗人员安排到其他岗位使用的情况。
三、几点建议
(一)有效推进文化馆新馆建设进度。目前区文化馆新馆已有了初步建设意向,选址在三马路与海河东路交口的原乳胶厂地块,未来建成面积8000㎡,能够达到2020年《实施意见》的标准。待文化馆新馆建成后,老馆舍可以继续保留作为分馆使用,也可划给图书馆使用。新文化馆建设自2015年底开始论证,至今仍未启动建设,尚在积极立项中,直接影响2019年的文化馆评估定级、政府绩效考核以及《实施意见》的考核。建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避免对考核带来不利影响。
(二)整体规划街居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街级文化设施建设,建议由区政府牵头规划,由财政、文化等相关部门及各街道配合,推进整体规划建设。整合各街资源,采取购置、租赁、新房配套、盘活现存用房等多种方式,推进街居两级的设施建设。
(三)合理配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保证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给予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事业编人员晋升渠道或设定专项职称考评,使街道事业人员有稳定的职业生涯路径。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加强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公益岗人员的薪金水平,并逐步纳入规范管理,齐全五险一金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