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布局问题,“十二五”期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渐增加,资源分布“南重北轻”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着眼未来发展,我们就进一步优化我区教育资源布局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末期,我区共有小学25所(含民办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学16所(含4所民办校),在校生约3.8万人。截止2017年9月,我区小学班级总数756个,超出设计规模54个班。中学班级总数473个,超出设计规模16个班。一半的小学和少数中学存在把专用教室改作班级教室使用的情况,有些学校甚至将食堂、体育馆改为教室,才能勉强满足学生就学的需要,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些学校被迫增大班额,小学班额超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规定的有66个,中学班额超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规定的有11个,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区域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据统计分析,小学六年级毕业与一年级入学人数差额每年增加近千人,2020年单独二孩将进入小学,生源增幅将更大。从2018年起,中学九年级毕业与七年级入学人数差额每年增加近千人。依靠现有学校提高承载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学龄人口的就学需要。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持续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居住证制度深入实施,二孩政策全面落实,生源呈现激增态势。二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新开河地区、建昌道地区尽管新建了中、小学,但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多,还是无法满足该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三是部分学校校舍陈旧、规模偏小,且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王串场、江都路、月牙河、大江路等这些八十年代建成的居民区配套学校,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此外,我区现有26所学校存在1976年震前建筑约60228㎡,占全区总校舍建筑的9.38%,存在着安全隐患。
(二)学校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据规划部门现行标准,中学容积率为0.8,小学容积率为0.7。我区部分学校建筑规模过小,容积率偏低。如:93中学占地面积18686㎡,建筑面积5831㎡,容积率为0.3;光明小学占地面积20188㎡,建筑面积9898㎡,容积率为0.49,该校尚存在大片平房。而这些学校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紧张,难以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规划教育用地落实困难。如:新开河地区北运河规划小学,35中规划片规划中学,五马路规划学校,建昌道地区中铁5号地规划小学等。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落实建设,且这些地区又是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
三、建议
(一)用好用足现有教育用地。一是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用地。昆纬路原汇森中学校址,由于地铁施工导致校舍成为危房不能使用,建议加紧规划建设以缓解中学优质资源紧缺的现状。二是提高既有教育用地的办学效益。加紧规划建设九十三中学及光明小学,拆除老旧平房以消除安全隐患,建设新楼增加容积率,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二)落实规划教育用地,促进配套学校建设。加大对已规划的教育用地的开发力度,促进配套学校建设早日开工。特别是建昌道街、新开河街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区域。建议加快中铁5号地预留小学建设,及早缓解决该地区就学压力。加快杨桥大街项目配套小学土地开发及建设,增加该地区教育资源。
(三)统筹规划建设,使教育资源增加速度与就学人口增加速度相匹配。目前,我区现有小学生源承载量已达上限(已远远超出建设规模),现有中学除相对偏远薄弱的学校还有部分空间外已近上限。尽快做好“十三五”期间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消除校舍安全隐患,整合既有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需求,确保学龄人口能够就学,能够享受河北区优质教育资源。
(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探索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或者联合办学的模式,努力使教育发展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总之,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仅会逐渐满足学龄人口的就学要求,而且会朝着优质均衡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