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文博资源与历史宝库。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围绕充分发挥我区文博资源优势,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展现“文化河北”的风采,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我区文博资源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区不可移动文物10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31个,河北区文物保护单位32个,可移动文物3000余件;市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区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
多年来,我区从强化文博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拓展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教育能力、改进文博场所环境品质入手,探索加强文博资源管理及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新、创意好、影响大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觉悟社、梁启超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全国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较大影响。接待人数稳步增长,仅梁启超纪念馆2016年全年就接待参观群众达10万多人次,营造了各具特色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宣传手段缺乏强劲的吸引力。由于传播手段的滞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文博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缺乏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宣传阵地优势减弱。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许多学校和家庭对文博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抓的不够,许多学生家长工作繁忙,也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因而文博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广泛弘扬受到一定制约。
(三)部分文博馆所专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馆所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影响工作创新开展。同时,坐落在我区的文博馆所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如:曹禺馆隶属海河办按企业管理;李叔同馆隶属天津博物馆是事业单位等等。不同的管理方式造成部分馆所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社会化购买服务导致解说员专业水平较低,影响了文博资源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文化教育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全区文博和宣传部门要发挥区域文博资源优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把弘扬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教育,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中接受中国革命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增强对历史文化厚重感的认同,达到弘扬传统美德、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为我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二)创新宣传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挖掘文博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强区发展。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专栏。推动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多种展示形式,让来访者身临其境,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作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推动区域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传播,全面提升我区文化品位,加快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三)拓展宣传渠道,丰富活动内容。首先,推动学校发挥先导与示范作用,使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深化。同时,充分发挥我区文博资源在身边的优势,建立馆校衔接关系,共建第二课堂,开展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和节假日,以及入学、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入队入团宣誓、小讲解员等活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干部队伍水平。建立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我区文博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提升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强化讲解队伍培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接待水平。不断挖掘人才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吸纳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缓解人员紧张压力。推动购买社会服务,增加专业解说员队伍和增加专业解说员的志愿者队伍,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重要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