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市区东北部。近年来,河北区紧紧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实施“五大战略”的总体思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我们也看到,生活垃圾对有限环境容量也形成了较大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农工河北区委围绕“心河北、新河北”文明城区创建,提升河北区环保水平,就近两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和居民参与环保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相对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居民对环保知识、环保部门职责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大多数居民环境保护知识相对匮乏,环保意识相对不高。
(二)日常对环保工作关注度不高。大部分居民很少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和关注环保相关新闻,或者对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持漠然态度,部分居民简单认为环保是政府工作职责,与己无关。
(三)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程度较低。在参与环保活动方面,大多数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的。公众往往是配合政府部门参与开展的宣传等活动。这些活动通常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大众的独立参与,更缺乏对政府的监督,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另一方面,广大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重视不足。
二、导致公众参与环保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存在不足。在调查中发现,80%的公众获得环境保护知识的渠道主要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只有15%的公众表示自己的环境保护知识来源于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的宣传教育。84%的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认可度较低。
(二)社会组织发展不够。截止到2016年底,河北区各种社会组织(NGO)数量总共达到200多个,其中环保组织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会组织数量还不到5个。
(三)城市生存压力严重削弱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目前经常参加环境保护活动最多的群体是老年人、大中小学生,而年轻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比例不高。源于日常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年轻上班族往往不愿意主动参加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
三、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首先,立足学校阵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有关规定,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培育在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影响到家庭成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美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台,通过采取校企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合作等方式,在高校学生中深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其次,立足社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教育。街道及社区是公众经常聚集的平台,也是宣传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绿色家庭创建,发挥环保志愿者及环保爱好者的作用,摆脱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依赖性”。再次,立足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104电子屏等传统媒体进行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在环境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网站的宣传功能。
(二)积极组织环保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环保思想和环保意识终究是要落实到个人行动上,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和普及环保理论的基础上,要积极主动组织适合居民参与的影响范围广的环保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每个人在行动中去感悟环保理念,去领悟环保的独特的魅力,去体验自己亲手创造的绿色家园。一是持续深入加大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力度,在社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环境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在工作之余参与环保文化生活;二是加大河北区环境监测站、环境教育基地开放力度;三是组织家庭成员参与节约用水、用电、关灯关空调一小时,徒步上街等活动,培育健康消费方式,根植绿色、低碳环保消费观念。
(三)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一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绿色。例如公众在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绿色消费、资源能源节约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一定的奖励机制不断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二是不断完善公众制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奖励机制,激发公众主动参与遏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一方面,充分发挥“8890”热线电话、“12369”环境信访投诉热线的监督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保障公众参与权利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