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潮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促进将持续进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活跃数达到8.99亿,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对于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中小企业而言,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亟需跳出传统思维,重构原有的传播、互动模式,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竞争力、创新力。
一、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些传统企业,包括传统零售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在积极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尝试,但部分企业存在盲目追捧互联网思维,耗费大量资金,力求在产品端、生产端、销售端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互联网改造,结果势必是事倍功半,甚至企业的运营都陷入危机中。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转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于移动商业应用的建立无从下手;二是对于移动应用缺乏时间维护;三是移动应用的维护成本过高;四是移动应用利用效果不佳。
二、几点建议
(一)强化行业化、小型化培训
人才是解决企业互联网化问题的根本。要树立企业整体培训意识,从决策层等战略层面的培训入手,开展企业全员培训。一是开展行业化培训。一个工具和一种解决方案不可能适应每个企业的需要,培训应以行业作为划分,帮助行业内的企业家们以本行业的角度理解移动互联网和其背后的商机与危机。二是开展小型化培训。培训的规模小,才可以就每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讲深讲透。对于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过去传统的商贸流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传统的中小企业要发展,不能完全舍弃以往的商业模式,需要保留其精华部分,再结合移动互联网寻找出路。相较大水漫灌式的培训,个性化培训更适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类重大决策。
(二)多措并举,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打造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起到汇集数据的作用。例如,人才流失率的统计,可以统计某一个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何种人才流失率比较大,何种人才招工难,可以通过数据开展分析、反馈;再如,中小企业广告投放及后台活动互动率的统计,可以判断出各区域未来的购物趋势。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指导中小企业的数据化生产,达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二是企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密切配合。互联网服务企业为不同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在长期协作过程中,帮助企业结合自身特征和切实需求,掌握互联网思维,梳理企业互联网化思路,从而自主互联网化转型。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生产、营销活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之路还有很长,而且这种需求是持续性的。将企业思路与互联网服务整体化,才能实现互联网与区域优势相结合、与企业优势相结合、与专业优势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融入企业的生产、采购、储存、营销全过程,融入企业管理和文化之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是提供线上线下并重的服务模式。与传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没有过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也难以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后期运营维护;与新型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平台的使用上,起步就表现落后。由于这些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型企业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一家拥有先进技术的互联网化建设运营与服务提供商,提出需求,将企业互联网化具体事务外包,只在理念和方向上进行把控。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提供线下线上并重的服务模式,而不是单纯的线上模式。
四是协助建立企业生态圈。企业形成互联网生态,才可以完整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把消费者纳入进来,成为消费生产型企业。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起沟通的平台,如何通过消费者反映产品问题或者改良的方向,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互动,对于企业而言就能够实现订制化、预售化。通过消费者来指导企业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以至定价。只有建立企业互联网生态圈,使消费者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才能使转型升级成为可能。
综上,“互联网+”战略为中国产业和商业发展营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确立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经济理念,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塑。移动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不是简单地将其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怎样落地”、“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建议政府与企业一道,多措并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促进我区中小企业成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