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建立由辖区内三级、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一是有效节约和优化了医疗资源,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通过信息化视频系统,可申请大医院专家开展视频远程会诊,患者首诊在社区可享受二、三级医院专家诊疗的便利和实惠。二是减轻了大医院门诊压力,增加了专家诊疗的覆盖面和会诊效率,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可以有针对性、指导性地预约区域医联体的上级专家,减少了患者自行就诊的盲目性和不便。三是医联体的视频带教、查房培训、质控等活动,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吸引了患者首诊在社区,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我区医疗联合体建设也面临一些复杂矛盾和问题。一是基本药物尚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基本药物目录少于二、三级医院目录,不能完全有效地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部分患者在大医院就诊完毕,进入康复期转诊回社区后,治疗用药无法保障。二是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仍存在困难。2011年11月我市制定的《天津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在原有执业地点的基础上,再申请增加1-2个执业地点,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但从实际情况看,多点执业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也影响了医疗联合体的发展。三是医保和卫生政策联动有待加强。我市已基本实现医保参保全覆盖,医保付费实行总额预付政策,其中三级医院占主导地位,与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不同的报销比例和预付额度,占用了过多的医保额度。四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区现有编制数978名,实际在册人数738人,缺编240人,空编率高达26%,每年招聘和引进的卫技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员需求,基层医疗机构不得不使用劳务派遣或外聘、返聘人员来弥补自身人员的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配置不足。目前全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四个配有X光设备,B超设备的配置也有空白,无法满足居民就医的需求。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还不达标,依据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和《河北区控规深化方案》要求,我区还需新增五所、迁址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针对社区用药与二三级医院差距大的问题,要结合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研究和调整相关政策,逐步扩大社区用药范围,在区域医联体范围内,统一社区医院与二三级医院药品目录和品规,保证康复转诊回社区患者的用药需求。
二、支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卫生和医保部门联动,落实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师按照规定开展多点执业,使医务人员能在区域医联体内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兼职、流动,大医院的专家能够下沉到社区,充实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队伍,提升其能力水平,吸引群众放心在基层首诊。
三、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动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逐步实现总额预付在区域医联体内进行,医联体内部医保额度的分配可以根据各自的贡献和风险责任等因素,由医联体自己来协商划分。或者在现行支付方式下,考虑适当增加基层医疗机构预付总额,引导居民主动、优先利用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合理诊疗。
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一是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卫生系统人员编制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充实一线医务人员队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人员缺乏问题。现行的政策是财政增拨的10%经费用于外聘人员支出,而实际外聘人员比例已超过实有人员总数的30%,导致基层用工负担大大加重,为此,建议区财政适度提高外聘人员经费支持比例。二是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科学合理地加大财政投入,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配备X光、B超等必备医疗设备。三是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建设,尽快达到每条街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大于10万的增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