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上升。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危害,是摆在中青年居民中的重要课题。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是一种成本低、效果佳的群众性疾病防治方法,是疾病群防群控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当前健康不但需要医疗系统的支持,更需要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从过去的‘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持’模式转变,从疾病治疗扩展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筑起慢性病防御屏障。
一、我区中青年居民健康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患者构成年轻化。中青年在社会是主要劳动力构成。在家庭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他们的健康既是个人资源,同样也是社会资源。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区35岁至65岁的人群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主要与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生活压力大有关,个人健康管理的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健康管理的认识不高。多数居民对健康管理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大部分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还比较低。比如,有些人一年抽烟能花费上万元,而花几百元做个健康投资在他们看来却是‘太贵了’,一旦生病,他们却只能花巨资寻求专家名医。
(三)健康服务的覆盖面不足。在有限资源下,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只能对辖区内特困、孤老、空巢老人、失能等重点人群的服务。对中青年居民“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的覆盖面有所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及儿童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要将中青年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相关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建立以社区防控为重点,家庭防控为补充的防控体系。特别是对中青年居民危害最大的“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主要内容以纠正他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帮助中青年居民制定健身计划及康复计划,为中青年居民筑起 “健康防护城墙”,保障中青年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提升健康自我管理的宣传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展板、宣传栏、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发放资料等适合中青年人群特点的各种宣传形式和载体,宣传中青年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理解限盐、限油、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防治心脑血管病等事件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措施。使中青年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加大健康自我管理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青年居民健康管理档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对中青年居民健康自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建立中青年居民健康管理档案,完善以社区疾控中心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加强与医院和疾控部门的合作,定期开展健康咨询查体、疾病防控知识讲座、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培训等活动,为中青年居民健康就诊和自我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服务。
(四)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备受瞩目的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北京有着产业转移的紧迫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厂商开始投身于移动健康产业。特别是新技术与健康管理的“互联网+”融合,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备受关注,不断涌现出崭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各类APP从计步器到心率测量再到各类穿戴设备,说明移动互联网和健康产业的结合,正在作为健康系统的组成部分。我区可试行以用户资源换取服务资源,与互联网厂商合作构建智能化的居民健康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中青年居民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运用智能终端技术手段,使中青年慢性病防控进入“移动健康”的时代,并且社区可以获得健康服务,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