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落户我区,截止2014年底,我区共有台资企业20家。按照《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先后有天津津裕电业有限公司、钧正(天津)自动设备有限公司、快客利食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台资企业成功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目前中央“促进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这些企业在我区实现转型升级,并逐步做大做强,成为关乎其生存的关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型升级观念不强。台商在大陆经营投资往往具有企业经营顺利就继续投资、企业发展受阻就撤资更换其他投资领域的心态,而并不具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认真找寻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并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意识和经营理念,转型升级的观念和意愿还比较淡薄。
(二)人才储备缺乏。台资企业的用人问题尚没有列入市、区人才培养规划,受职称晋升的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难以为台资企业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台资企业转型的步伐。
(三)企业转型后续政策尚不完善,资金支持有限。天津市《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涉及到的部分单位在具体操作中尚无明确文件可以依据,这就造成了科技型企业认定后,各方面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不能及时跟进的局面,而且市、区往往把有限的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更多地倾向于大陆科技型中小企业来投入,财政对台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投入难以达到国家和天津市对科技项目匹配资金额度的要求,企业很难明显感受到转型前后对于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配套机构的引进不够完善。目前我区尚未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台商很难享受台湾金融机构的服务,台资企业融资问题只能依靠大陆金融机构解决,而台商往往难以适应大陆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政策,融资问题的不顺畅限制了企业转型后扩大产能等方面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发挥地域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宣传,推动台湾企业家、台资企业经理等转变企业经营和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利用我区美术类人才具有其他区县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美术人才聚集的优势,在产品形象展示、广告设计、有效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增加产值,实现双赢。积极与企业沟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平台,注重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特殊人才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做好台湾来津发展人才在购房、就医、子女入学方面的服务工作,让高端人才真正发挥助推台企发展的功效。
(二)加强政策的解读,及时沟通。一方面,用足政策,加大台资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宽广的融资平台。加强对台资企业的辅导,帮助他们了解大陆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和运行规则,为台资企业转型后续发展争取更加便利、更多渠道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外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适合台资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构,在企业转型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足够的支持,让企业看到转型后更加有利的发展平台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台资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台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做好台资企业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相关服务工作。一方面,鼓励、引导台资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行业领域内不断开发拓展自主创新项目,彻底改变我区台资企业生产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存发展模式,完成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附加值从低端向高端发生实质性转变。另一方面,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建议相关部门,尝试设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确保台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大陆其它科技型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
(四)培育科技“杀手锏”项目。目前,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逐年递增,而能够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十分有限。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多渠道、多途径引导推动台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前景发展好的项目,尽快开发出有利于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杀手锏”产品,以赢得更多财力、人力、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发展。
(五)加大台资科技型企业的引进力度。主要围绕高、新和发展潜力方面进行引资,重点引进发展相对成熟的科技型企业,学习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并积极向现有台资企业进行推广,以带动我区台资企业整体良性发展,加快企业由“科技型”企业向“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孵化进程,全面提升台资企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