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河北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区政协学习委员会
今年以来,区政协学习委员会在区政协领导的带领下,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及其民生需求,围绕文化河北建设,组织委员到文化局、图书馆、梁启超纪念馆、公园、街道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成绩与特点
近年来,我区社区文化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推进“文化河北”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关注民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在一些工作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走在市区前列。增强了河北区的文化软实力,为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
社区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需求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文化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作用,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2006年我区被评为天津市社区文化先进区。特别是在我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文化部门坚持创新工作思路,从区情出发,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文化工作创一流的精神,积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完善社区人文环境,努力开创河北区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同时,大胆创新工作招法,采取主动争取举办全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因地制宜开展群众社区文化活动,承办区内有关单位文艺演出,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体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成功举办三届天津市社区文化艺术节。从2005年开始至今年,我区本着“艺术创作来自社区、作品节目反映社区、主要活动落在社区”的原则,与市文化局举办了三届市社区文化艺术节,每届确定不同的主题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本市和全国形成很大影响。
二是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区建成一个区县分中心,10个街道基层中心和98个社区基层服务点。在区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付51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分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化服务。
三是基层艺术团队建设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建成100余支基层艺术团队,文艺骨干达4000人,教育局组建的教工舞蹈艺术团,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最年轻的一支舞蹈队伍,定期组织创作和演出活动,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组建了河北区艺术人才库,创编了一批优秀节目。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立足面向社区、面向群众,进一步推进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机关、文化进校园、文化进军营、文化进企业的工作,更大限度地让公共文化惠及百姓。坚持开展津源春华、消暑纳凉等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传统品牌。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第八届中国(天津)老年合唱节、双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共举办大型社区文化活动30余场,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达7万人次。紧密结合形势,区文化部门承办了“我与奥运同欢乐趣味运动会”、“河北区企事业单位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和公文写作大赛”、“天津市慰问外来务工人员文艺演出”、“纪念国际护士节综合文艺演出”、“元旦春节商旅系列活动暨天津市妇女迎新春手工编织创业创意文化节”等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群众文艺创作、比赛成绩斐然。在全市社区文化艺术门类各项比赛中,我区获金奖、银奖牌数名列全市第一。小品《远山的歌声》获“天穆杯”全国小品大赛二等奖,《拍广告》小品首次进了中央电视台,荣获优秀奖,参赛作品取得零的突破。群众性的学唱歌曲、戏曲、曲艺等活动十分活跃,群众自创的“大地书法”影响颇大,效法者遍及津城。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我区社区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化。
五是图书、文博、电影服务社区成效显著。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送文化、送知识、送信息进企业”活动卓有成效。采取与企业联姻共谋发展的办法,为驻区连队定期送书已坚持10余年。区图书馆、区少儿图书馆在3个社区、3所幼儿园、5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分馆,各街道普遍建立了图书角。文管所10余次携带《中华魂——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事迹展》进入社区,在中山公园建立了历史碑记廊,受到居民的欢迎。金钟电影院把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影片送到社区、学校、军营,每年放映近百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街道社区文化站功能有所改变。据调查,大部分文化站改作他用,或出租给经营者;二是大型文化场所不多。以电影院为例,历史上我区为市区电影院最多,当时有解放桥影院、十月影院、京津影院、金钟影院、北宁影院等,区文化馆剧场、民主剧场和纺织机械厂等单位也放映电影、演出节目,群众观影和演出非常方便,近年来由于城市改造,目前只剩两三家;三是区两个图书馆达到国家新标准尚有差距。国标规定:区图书馆面积8000平方米,我区现为4000平方米,少儿图书馆1500平方米,现为892平方米。从全市看,和平、河西、河东、南开均已达标,必保一级馆。红桥区因城市改造图书馆将易地重建。我区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变为市区最后一个不达标的区;四是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例如,原来国家对区级图书馆规定年度购书经费以30万元为起点,现在改为年购4000种图书,每种3册×4000种,因此年购书量为1.2万册。我区近几年拨付两馆购书经费14万元,每年进书约1500册。其他兄弟区每年拨付约40-50万元,基本可以保证购书经费开支。由于我区经费不足,街道图书角藏书也很有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发展提出四条更高要求,其中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强调文化产业要适应人民的需要,文化产品要更加丰富。最近,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文化产业问题,提出发展文化产品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社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社区,群众是主体,群众生活水平越提高,文化需求就越高。我区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加快发展。
三、关于加强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创意河北”是对我区发展的定位要求。近几年,我区对发展创意产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基本经验。我区社区文化和众多资源是创意河北的有利条件,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我们要从这个定位的高度,深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议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重要日程,力求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
二是加强领导,把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目前,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已形成良好的态势,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建议成立具有河北区特色的、反映文化资源优势的社会团体,诸如书协、美协,戏曲音乐协会、民间工艺品协会等群众组织,适时对群众文化活动予以指导和帮助,满足更高层次的群众要求,使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健康发展。
三是妥善安排,恢复社区文化站应有的功能。社区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原有规模不大,数量有限,但是在组织、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搭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建议区政府统筹考虑,妥善安排,有计划地恢复社区文化站活动。
四是创造条件,加快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标志。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新文化中心,文化馆、电影院、北宁公园、大型活动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发挥政府引导职能,采取市场运作方法,结合城市建设,引导和吸引投资商开发建设文化设施,以逐步改变我区文化设施较少的状况。
五是采取措施,争取图书馆上档达标。针对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硬件缺失的状况,从有利于今后发展出发,做出规划,进行建设和改造。同时,建议整合内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并搞好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建设,争取升级达标。
六是增加投入,逐步满足文化建设经费所需。近几年,我区通过下大力量抓经济发展,有效增加了区财政实力,每年增加幅度居市区首位,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建议在原有经费拨付的基础上,每年保持一定的经费增加比例,以利于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
七是拓宽思路,开发出一批文化产品。开发反映我区特色的文化产品,对于提升河北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发展创意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方面,我区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将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力量,吸引人才,研究开发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例如,反映我区名人和文化底蕴,适合成人和青少年阅读,价格实惠的系列丛书,开发中、高档次的纪念品,著名书画、书法家的真迹作品等等,每年有计划地开发三、五种,常抓不懈。并在景点开办专卖店,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产业,促进我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