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化与旅游 文化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移动,内在本质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正是旅游的全部意义所在。因为文化的原因,人类开始旅游,可以说文化是任何旅游活动的最原始推动力;由于旅游,人类又创造发展了新的文化。 因此,从本质上看,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巧阐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者已经愈来愈不满足于山水景物的观赏和纯粹的感官刺激,而追求从文化与旅游契合点上去探求和感悟旅游活动所体现的浓厚文化底蕴,最终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与心灵满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把旅游者的这些精神需求转化为指引旅游企业实际行动的路标。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化并不能凭空得来,其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分:自然资源是既定的、客观的,是一个常量,赋予自然资源以文化内涵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人文资源是人与文化结合所创造的资源,是人类的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同样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自然资源是天赋的,赋予其文化内涵常常通过把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的人类情感提炼出来,加以主题命名。主题命名要富有文化意蕴,既揭示出景观的主题形象,又表达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唤醒人们的旅游意识和欲望。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沧桑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二、困惑与症结 与其他市区相比,河北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大悲禅院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该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58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新庙扩建于1940年,因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灵骨而著称于世。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望海楼教堂是法国天主教会1869年建。教堂坐北朝南,是一座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正面为三座塔楼,作笔架形排列。金家窑清真寺是市区内最早建立的清真古寺。名人故居中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最为著名。其它还包括曹禺故居、汤玉麟宅邸、袁氏宅邸、冯国璋宅邸等。风貌建筑以意式风情区中的马可·波罗广场、意大利领事馆、意大利兵营等建筑最为突出。 近年来,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虽经政府的大力保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葺,但其旅游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多数旅游景点游客少,如何摆脱这一局面,振兴河北区旅游经济,问题的原因何在?值得思考。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区旅游文化开发重点不突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没有认清理顺,旅游文化基础投入不足,内涵挖掘不深,对外宣传不力等。其中,旅游文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没有认清理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是河北区旅游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 首先,虽然区委已经明确提出“文化河北”这一功能定位,但怎样依托“文化河北”,把“文化河北”具体到旅游开发的行动中去,在旅游开发中把它突出出来,使河北区的文化主题与内涵转变为旅游者直接认知的形象,河北区现在缺乏足够的准备。 其次,没有充分理解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扬弃。形形色色的现代文明,都有其产生发展的渊源。如果割裂了历史,片面追求现代化就面临失去文化本底的危险。而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文化本底,正是这个地方、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优势所在。发展旅游,必须珍惜自身的文化本底,从而获得和把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文化固然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文化本底,盲目引进,盲目发展与自身文化本底不相容的“文化”,就会不可避免地损害自身文化的根基,最终得不偿失。同时,在旅游文化开发中,我们既不能当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能当历史文化的奴仆。旅游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古。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中打历史文化牌是必须的,但要防止盲目模仿、搞一窝风、吃祖宗老本、唯古是从、唯古就好的倾向。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呈现多元化。除了从历史文化中开掘外,现代的时尚文化也应在旅游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的主题公园,现代高科技的旅游项目,对异域旅游文化的借鉴,也应该进入我区旅游文化建设的视野。同样,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类似,民俗文化是某些专项文化的基础。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人民集体创造、相沿成习、存在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文化,不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而且具有难以言喻的丰富内涵和宽广外延。异彩纷呈、无限丰富的民俗文化,包容并孕育出各种各样的专项文化,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在我市、我区都有体现,我们应当很好地加以发掘和运用。 三、对策与建议 河北区在旅游文化发展建设上首先要调整指导思想,理清旅游文化资源的脉络关系,深挖其文化内涵,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将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市场的有形产品,继而形成一系列精品,通过先期打出的精品品牌,带动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针对河北区旅游文化建设的困惑与症结,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深度研究“文化河北”,为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围绕“文化河北”,组织专业人员对河北区旅游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为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供科学决策论据。同时,至少印制和拍摄以下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出版物,以宣传和弘扬河北区的旅游文化。重点可包括:河北区的文化渊源及其演变;包括大悲院、饮冰室等景点的详细介绍;河北区名人的典故轶事以及民间传说,等等。 这些纸质或电子出版物,不仅要给人们美的享受,更要萌发人们对河北区的向往和渴望。 第二,强化规划意识,制定并执行好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文化先行”的思想贯穿在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中,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作为旅游文化规划,要在充分发掘利用历史文化优势、树立整体形象的同时,不断开发旅游文化新产品,扩展旅游文化空间,扩大旅游文化辐射范围。振兴河北区旅游业,不但要制定好旅游发展规划,更要执行好旅游发展规划,要注重资源开发的连续性、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保护过程中代际平衡的重要性,使河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第三,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河北区旅游文化的展示,应从文脉延续到小景点建设,这些都要围绕文化主题进行。如主要街区、大型公共场合,对外宣传,均可依照历史文化底蕴、符号、景观不同的处理原则,择其精华,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虚映实,和旅游文化主格调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河北区鲜明、生动、独具魅力的主体旅游形象。河北区旅游文化的宣传促销,建议实施城区旅游标志和主体旅游形象的推广、传播工程,具体包括河北区的景观综合形象和主题形象策划、建筑格调及小品造型设计、标志系统设计、宣传品、旅游企业理念文化、服务文化的设计等内容,引导旅游者从不同侧面认知河北区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第一印象区”的视觉形象冲击力和传播力,宣传河北区旅游文化主体内容,传播文化气息,塑造鲜明的城区旅游形象。在宣传、促销手段上,除利用好报纸杂志、影视广告、图片资料等传统形式外,还要充分利用 Internet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旅游营销。 第四,贯彻旅游文化开发方针,正确处理现存旅游文化。 正确处理河北区现存的旅游文化,对旅游文化产品(如住宿、饮食、疗养、健身、娱乐、购物、游览、参观等)进行最优化的组合。这一过程包括了旅游产品组合的设计,也包括了旅游产品组合的实施。旅游文化产品组合包括广度、深度和关联度三个要素。广度是指有多少旅游文化产品系列,即产品组合的宽广度。产品组合的深度由各产品系列内平均所包含的产品项目来表示,它反映了某类产品内存在的差异,既反映在形态上,也反映在实际效用上。产品组合的关联度是指旅游产品之间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销售渠道等方面可以存在某种联系,也可以互不关联。即产品系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因此,一个旅游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目标市场的需要。就河北区而言,简单说,就是你能够提供哪些旅游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完整地成为一个系统,是否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这对于我们的规划和决策,对于我们的开发和建设乃至对于我们的管理和营销,都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地扩展产品组合的广度,有利于提升河北区的信誉及营销潜力;恰当地挖掘产品组合的深度,有利于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地安排产品组合的关联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旅游文化产品组合的规划,要包括外语、哲学、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诗词、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等。譬如,单从导游队伍的培养上,就应符合以上内容要求。如果导游都能够兴味盎然地讲解河北区人文胜迹以及其中的诗歌词赋、楹联题跋、碑林石刻,还能够绘声绘色地介绍历史人物传奇、地方典故、风土人情,就能有效地吸引旅游者,使海内外游客在获得高品位文化享受的同时,加深对河北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也将进一步扩大河北区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