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基本情况
要闻简报
重要会议
区情平台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理论研究
制度文件
专委会工作
党派团体与界别工作
街道政协工作
文史苑
委员风采
委员论坛
联谊交流
大事记
   首页 - 政协河北区委员会 - 政治协商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新城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治协商       加入时间: 2007-12-06 17:51:52       编辑: qzx

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跨越发展的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未来发展要突出“商贸天地、生态城区、文化河北”三大功能,打造“现代商贸服务区、生态建设示范区、文化旅游特色区和新型都市工业区”四个区域特色。这是区委、区政府着眼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定位,推动河北区又好又快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商贸天地彰显的是经济实力,建设生态城区体现的是科学和谐,建设文化河北表明的是质量内涵,三者之间统一协调,彼此促进。
一、生态、文化城区的基本概念
生态、文化城区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
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
开展生态、文化城区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文化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底蕴,以提升城区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提升城区文化品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统筹规划生态、文化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开展生态、文化城区建设,必须抓住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四大重点,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城区发展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实现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化城区的基础与优势
  (一)我区开展生态、文化城区建设具有殷实的基础条件
一是自然环境基础好。作为市内中心城区之一的河北区, 区域面积32.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73米,地层为第四纪沉积物,土层深厚,四季分明,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位于九河下梢,海河源头,水体资源丰富而独特,全区绿地总面积达487.5公顷。
二是经济社会基础实。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城区面貌发生巨大改观,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城区发展定位准。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河北区三大功能定位和四个区域特色和建设跨越发展的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河北区交通区位、科技资源、水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定位准确,切实可行。
(二)我区开展生态、文化城区建设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一是商务商贸优势。近年来,全区开工建设各类商务商贸设施135.5万平方米,竣工64.4万平方米。以“两团一线”为主线的海河沿岸已基本建成颇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中山路文化商贸街建设开始启动,以狮子林大街、金纬路为轴线的大商圈建设稳步推进,一大批有实力的投资商和较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河北区。
二是人文环境优势。河北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人杰地灵,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西方文明的影响,留下许多历史遗迹、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寺庙教堂、石刻碑记等。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厚,有纪念馆2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1处、市级10处、区级9处。
三是城区建设优势。铁路天津站和天津北站、京津塘、津蓟高速公路出(入)站口坐落区内,京山、京沪两条铁路干线在境内交汇,东西“两纵”快速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连同全区200多条道路、30多座桥梁、立交桥,形成较密集的人流、物流、交通流,与市内各区县和周边省市交通便捷、通畅。海河、北运河、新开河、月牙河河网密布,水系相连。随着海河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新建设和改造了连接我区的大沽桥等五座桥梁,完成了海河堤岸结构、景观工程,建成了会师、音乐、钟楼三座公园,为建设高品位住宅区和风景旅游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河大道、北岸华庭、春和景明、万科花园等一批具有现代风貌的高、中档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是环境保护优势。河北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天数稳中有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海河、北运河、新开河、月牙河、北宁公园东湖等景观水体主要指标基本保持五类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保持在55分贝以下,交通噪声平均声级保持在68分贝以下,区域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以上列举的这些殷实的基础条件和独特的环境优势,为河北区开展生态文化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有利条件。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两团一线”已具雏型,连同正在开发建设的中山路文化商贸街,作为河北区的特色品牌,必将成为我市海河岸边一颗璀灿的明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桥梁和平台,成为展现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窗口,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福地。
  在充分认识我区生态、文化城区建设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区域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文化资源优势缺乏统筹整合;城区规划特色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宜居环境缺乏治理等。
三、建设生态、文化城区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化城区的建设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状况,依据区域发展定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增长。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将生态、文化城区建设成果最终落实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实现环境优美、居民富裕、社会和谐。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资源、环境、区位等优势,围绕重点项目,积极稳妥推进落实,突出区域特色。特别是依托文化优势,打造河北区特色品牌。
四是集约高效,提升质量。建立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提升城区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力。
  四、建设生态、文化城区的对策
第一,完善城市发展规划,突出河北文化特色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本区域内的特点和功能,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进而形成城市品牌。这个城市品牌首先是经济发展主题,同时要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包括健全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我们在进行城区规划、实施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开发河北区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近代中国看天津”及“两团一线”这个品牌做大、做特、做优、做响,使之成为能展现中国民族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比如,重点依托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悲院佛教圣地保护区及海河东路等资源,统筹整合,形成规模,使其尽快发挥效益,为生态天地、文化河北的建设做出表率。并以此来支撑和带动全区文化旅游的发展,丰富城区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第二,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区,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一个城区的居民住宅区的质量反映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反映了当地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按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要求,认真分析河北区人口结构状况,根据各类居民的实际需要,建设不同档次住宅小区。
我区海河东路、新开河、月牙河、金钟河大街、小树林、小王庄等地区,人口集中,交通流量大,该区域河流多、绿地多、花园多、街景饰物多,尤其海河大道、北岸华庭等居住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已形成规模化的新型生态宜居住宅区。应以此为样板,在这一区域逐步建设成水、景、绿、房等多种因素联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
要着力生态人居体系的建设,围绕巩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创建园林城区和生态城区目标,优化城区人居布局,建设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旧区改造,构建与保护城区景观体系,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和社区绿地建设,重点建设河流、快速路、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加强对意奥风情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特别是要保护、弘扬、扶持并创新具有环境道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大悲院佛教文化和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品牌,建成现代绘画艺术和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加快梁启超纪念馆、李叔同故居和曹禺故居的修复与完善,早日形成“中国文化名人故居游”的集聚效应,构建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品牌。建成并完善曹禺剧院、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天津美术展览馆使用功能,向社会开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区文化品位。以河北区近代历史文化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和遗迹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注重保护和弘扬城区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卫药文化等旅游文化内涵,开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河文化、都市休闲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形成“以我为主、向外辐射”的旅游服务格局,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使旅游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