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基本情况
要闻简报
重要会议
区情平台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理论研究
制度文件
专委会工作
党派团体与界别工作
街道政协工作
文史苑
委员风采
委员论坛
联谊交流
大事记
   首页 - 政协河北区委员会 - 政治协商

近代中国看天津 走进河北识津门


政治协商       加入时间: 2007-12-06 17:46:52       编辑: qzx


  “近代中国看天津”,这一句浓缩了津城历史地位的标识语,是天津在近代史上不可取代的作用所决定的。国务院命名天津为“历史名城”,也是据此而来的。而海河东岸,以中山路为主干道形成的河北区,凭借百年前“中国新政”的实施发展至今,更通过整体的变迁,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发端区、综合区与特色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明确如下的认识:近代中国看天津,先从河北识端倪。
  这是河北区自身的历史积淀,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厚重的文化财富,必须高度重视,并应认真保护、利用。
  举一个生动的例子。由天津文化旅游研究发展中心、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会和近代天津博物馆共同编著的大型画册《近代中国看天津·百项中国第一》,涉及河北区的内容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左右,达23项。这足见河北区在近代天津所处的地位。尤其在近代教育、近代铁路、近代市政、近代文化、近代工业、近代交通、近代政治、民主革命与红色经典的历史遗存上,河北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影响着津门的发展,甚至对全国亦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这样,河北区提出的“文化河北”,就建筑在非常坚实的历史文脉上,并且系统而综合。拿教育来说,河北区的教育遗产令人羡慕。不单新式学校林立门类较多,还都有相当规模。其中,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师学堂”、中国第一所政法专科学校“北洋法政学堂”、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直隶水产讲习所”等等,都在河北区,建校时间至今约百年左右。李大钊、邓颖超等革命先躯都曾在此学习和生活、战斗过。同时河北区还走出了李叔同、曹禺等文化名人,梁启超等更久居于意式风情区。他们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以巨大贡献,昭示着河北区的人杰地灵。
  还有一个铁路,更是河北区的财富。天津是中国铁路初期发展时的枢纽,有三座车站两条大动脉。河北区不仅有老龙头车站和天津北站,更是北去奉天南下浦口的起点。而且北站地区还与扶轮中学、铁路医院、宁园等等综合配套,形成群落奇观。这不独是“中国第一”,还以实物存在表明着中国铁路百年的历程,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尽管“老龙头”已成为典籍里的记忆,但天津北站地区的铁路建筑及站台、公园、医院,都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它是近代工业遗存的经典,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甚至和全球同类文化表现相媲美。
  以上的例子,河北区还有不少,有待深入调研,重新认知。即使是近代政体,在河北区也留下深深的烙印。中国近代的议会制度,发端于河北区。1907年,天津县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投票选举,选出议员30人,正副议长各一位。这显示了社会进程。而全国第一个召开地方议会的会址,即谘议局,就位于今天的中山公园。中山公园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北洋政府在天津设立“公理战胜”碑的地方。加上其他历史事件和百年积淀,该公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只要认真挖掘,形象展示,会成为生动的旅游景点。它还是我国传统社会自此开始政治制度近代化的窗口,让人们知道“新政”的具体内容。中山公园临近中山路,即过去的大经路,它与其他经纬路交错,是当年的一种建设规划的体现。这种中式街区和意大利风情区、奥式建筑群相呼应,把天津城市的中西合璧,推向深入,而且韵味十足。天津还以开合铁桥众多声播全国。而金钢桥、金汤桥、万国桥(今解放桥)的东岸,都在河北区。铁桥是城市近代化的标志,河北区的区位优势,由此而凸显。
  这也告诉我们,河北区的文化积淀不仅有特色,而且立体化。它增添了天津历史文化的风采,也是自己独有的文化空间和旅游基础。它还很深刻,熔铸在河北区的进程中,熔铸在历史文脉上,熔铸在社会肌理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城区的近代文化,是由骨干元素支撑并交织成网状,还要整体运行,才予以确立。不能只是几处街区,只一两座企业工厂,也不仅仅有数位名人居住,就涵盖一切。因此质的综合非常重要,河北区就具备了这个条件。首先,城市功能已明显地和农业社会的市井形态有了区别;其次,在政治体制、运行机制和生活意味上,充满了近代气息;第三,近代要素典型,且布局集中。如教育、交通、街区、工商繁荣,而且新文化新思想活跃。第四,历史遗存至今较为完好,并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受到重视,并把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城区的历史文化氛围。显而易见,河北区的上述优长,使我们能自豪地说:近代中国看天津,走进河北识津门。
  据此,我们认为河北区应当是天津近代发展的开端区和示范区,还兼有综合性、系列性、展示性特征。认识这几点很重要,可以延伸对文化河北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其实践性。眼下正值天津发展的又一机遇期,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标出发,能对河北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步履有新的追求。也就是突出文化积淀的凝聚性,关注文化资源整合的提升性,求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长远性。
  我们建议:
  一、以切切实实的调研认真摸清底数为前提,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以前瞻性规划为方向,以逐步完善有效推进为举措,使“文化河北”成为河北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一个支撑点,在此基础上提高旅游质量。
  旅游文化需要载体,河北区大有条件,但目前工作是挖掘内涵。尤其是在保护历史遗存时增容、扩容。如景点和周边环境,以及全区风貌,要视为一体,进行全面整合。还要坚持文化的开掘,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有利于社会也有助于经济的。应该注意发挥历史文化的潜效益。河北区有达仁堂药业,是中华老字号,在百姓心目中,它不止是品牌,还是对中医药的一种诚信,一种认同,一种依赖,一种生活的记忆。要发掘达仁堂文化,若能原址恢复其原状,还要扩大经营,集前店后厂、销售展示于一身。不单为旅游增加亮丽景点,还使百姓有一处买放心药、忆卫药传统的好地方。宣传达仁堂,也就宣传了卫药精神,享受到达仁堂“源自宫廷,面向百姓”的服务。
  河北的旅游,曾经比较薄弱。现在要大力开发,应以历史遗存为重点。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块,并且在板块的内容与形态的结合上下大功夫。如推出铁路板块要与游宁园统一,逛意式风情街要与看中山路相联系并配以河北区的特色小吃。看河北的近代教育,应来一次“当一天美院学生”的互动活动。去曹禺故居,要亲临一场话剧演出。这些对旅游的设计,应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