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地处我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是我市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地区,近代天津、乃至近代中国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都与河北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我市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更是河北区发展人文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些旅游资源,抓住奥运契机大力发展河北区旅游,不仅对提升河北区的知名度,拉动河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这个旅游品牌也有重要意义。 发展河北区旅游,首先应看到河北区在这方面存在的两个明显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二是区位优势。 一、资源优势:主要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及其遗存,这些遗存既是我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代中国第一个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发生在河北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在反侵略战斗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黑炮台”在河北区。1900年以后,意大利和奥地利相继在今河北区设立了租界,具有浓郁地中海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复古、浪漫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并建立了充满异国情调的社区。优雅、宜居的环境吸引了大批的遗老遗少、军阀政客、文人雅士、富豪商贾来这里建房定居,使河北区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现在所存留的名人名居和风貌建筑已成为河北区重要的旅游资源。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以河北区为基地,大力发展“北洋新政”。在城市建设方面,大力建房筑路,建设河北“新城区”,开拓了大经路(今中山路),建起了民用住宅和学校、车站、公园等公用设施,成为当时直隶城市建设的样板。在发展实业方面,袁世凯令周学熙筹办直隶工艺总局,该局下属的很多机构都设在河北区,如考工厂、劝工陈列所、植物园等,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周学熙创办的北洋银元局和造币厂,在稳定和统一近代中国货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在河北兴起的纺织工业带动了天津纺织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北洋法政学堂、直隶女师、警察学堂等学校的建立,都成为天津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标志。“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邓颖超等在这里创办了觉悟社、女星社;抗日救亡运动中河北女师、扶轮中学等在爱国学生运动的走在了前列;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守军在北站等处打响主动抗战第一枪,守卫在公大七厂水楼中的五名官兵英勇捐躯等事迹,都载入了天津抗战史册。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杀开民权门、激战金汤桥的英雄事迹彪炳军史。解放后河北区的人文史迹更为广泛,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所述仅仅是河北区近现代历史文化及其遗存的梗概,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名人名居;二是爱国斗争史迹;三是工业遗产遗存。这三大方面构成河北区历史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但要想将这些历史文化转变成资源优势,还有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对此,后面将进一步叙述。 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是河北区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河北区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交通优势显著;三是后发条件充足。 1、地理位置优越。从旅游的角度看河北区地理位置,就市区而言,河北区除有自己商业中心中山路外,与我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平路、红桥区的大胡同、河东区的十一经路等商业区都相距不远,而且交通方便。从外延看,河北区是我市中心城区距北京最近的区域,也是外地车辆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河北区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吸纳游客具有很大潜力。 2、交通优势显著。河北区境内有两个铁路枢纽——天津站和北站,而且距西站也相去不远;有三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宜兴阜、金钟河路、津蓟高速,通过河北区境内的京津塘和津蓟高速公路,以及外环线,可达京沪、京沈、津保、津晋高速;亦可快速方便到达天津机场和天津新港。加之火车站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地铁和未来海河水上交通通航,更使河北区交通优势如虎添翼。河北区这种交通优势在市内各区中独占鳌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种交通优势,再加上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对河北区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使河北区成为天津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3、后发条件充足。随着海河综合开发和意式风情区旅游板块的逐步形成,以及将来中山路商业街综合改造完成和一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都给河北区旅游发展带来机遇。虽然有些设施现在还不能形成旅游资源,但从长远看,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必然会给河北区旅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把未来可能形成的旅游优越条件纳入到旅游规划中,同时也纳入到区域发展规划中,使旅游发展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旅游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上所说的两大优势,为河北区的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河北区在发展旅游中应充分用好用足这两大优势,以各种方式宣传自己旅游资源,吸引人流,以带动河北区旅游全面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河北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既要让“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又要让本市群众“请你下马停一停,看看我们的好牛羊”。除充分利用宣传媒体介绍河北区的旅游资源及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好河北区的交通优势,在车站、宾馆、高速路口,甚至机场、码头、大中型饭店、商场等人流汇集之地以及进出河北区主要干线路边大做路牌宣传,树立旅游标识,让人们知道河北区有哪些可以观光景点。火车站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如能把车站中转、候车的旅客吸引到附近的景点参观,就可以增加不少人流。发展旅游必须有人流,有资源没人流,再好的资源也是闲置。同时旅游景点应树立明显的中英文标识牌,使游客能比较容易找到,并引起参观兴趣。 二、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机构,为旅客提供导游服务。旅游服务机构一方面自己培训特色讲解导游员,为游客、旅游团队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在车站、机场、高速路口、旅店宾馆等地设立服务网点,提供各种旅游指南及旅游服务,主动把游客吸引到河北区观光。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内旅游社的作用,把宣传本区旅游、发展本区旅游作为旅游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打好服务牌,为发展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好服务牌主要体现在“窗口”单位,如交通执法、行政执法、旅游、宾馆、餐饮及一些与旅游相关的管理服务机构。是热情、周到的服务,还是冷冰冰的拒之门外;是主动服务,还是公事公办;是善意解决问题,还是一罚了之,这既是意识问题,也是素质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长期不懈地宣传教育,形成人人都是好客的主人、人人都代表天津形象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明年是奥运年,天津又是奥运协办地,从现在起就应该制订相关政策,下力量抓好服务质量,为发展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四、整合旅游资源,还资源于民。河北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品位较高,发展旅游有雄厚的基础,但不利因素是区政府不掌握资源主动权。解决这个问题需多种途径、多种方案,说到底这是个利益问题。旅游景点开发开放,既要考虑到谁投资谁受益的问题,又得考虑到公众利益问题。这里有个孰轻孰重的利益问题。旅游资源是全社会的资源,是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的资源。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河北区很多名人故居从归属上讲,应属于国有资产,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集团或个人的资产。既是国有资产,公众就有参观的权利,就有享受文化的权利。从这上角度讲,区政府作为一级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应理直气壮地据理力争、协调,促使这些资产使用单位将其开辟为能够对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同时,又要考虑到使用单位的利益,使这些资产在旅游中发挥作用。 五、多种形式建设旅游景点,搞活旅游。河北区旅游资源多为名人故居或风貌建筑,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目前还未能形成可供参观的旅游景点。从加快景观建设,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议:①对于一些有旅游价值但又不能完全开放的房产,建议采取共建方式适度开放,适度开放既可达到旅游的目的,又有利于风貌建筑保护。适度开放方式很多,有的可以开辟展室参观,有的可以不搞展室,有的则可以在院内照相留影,有的可以卖旅游纪念品等等。②对于有条件完全开放的房产,建议多用途利用,不一定都建成博物馆、展览馆或餐馆,有些可以建成俱乐部式的公众娱乐场所,有的可以建成酒吧、茶馆,有的可以建成家庭式星级宾馆等,但不论以何种形式开放,都应该体现河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③对于现在已辟为旅游景点的场所,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建议进一步开放、完善、搞活,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参观。如梁启超纪念馆的小院可以免费开放,供游人进入参观、照相、小憩。④对于尚未开发资源,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应坚决予以保护,为今后发展旅游储蓄资源。 六、充分利用区内现有旅游要素,为发展旅游提供保障。旅游六大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应该说河北区这六大要素基础设施都已具备,今后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整合这六大要素的基础设施,使之在为河北区旅游发展中更好地服务,发挥更大作用,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河北区有交通和区位两大优势,在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将这两大优势和已具备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中的作用,这样将会更进一步促进河北区的旅游发展。这里既有硬件改造、配套问题,也有路线规划、旅游服务等软件建设问题,需要进一步充分研究。 以上是我个人对河北区旅游发展的一些浅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系天津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