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河北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评价 1.既亲切又遥远(就在家门口,但来得较少,原计划经济时期一宫举办的活动还比较多) 2.既著名又陌生(名人、名居多,但游人少,了解的少) 3.既丰富又贫乏(故事多但价值未发挥出来,河道多但利用的少,水不“活”) 二、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差距 1.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 *从单纯的游山玩水——了解风土人情 *从单纯的观光购物——休闲娱乐 *从单纯的走马观花——亲身体验,体验文化与体验经济 *从旅游六要素——人文旅游和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2.河北区存在的差距 *大旅游的氛围尚未形成(不同部门、景点分散经营,各有关方面协同度低,如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文化、宣传、商业、房管、卫生等)。 *资源整合度不高,一是景点本身可鉴赏度低,有的还不开放;二是景点的关联集聚度低,游客容纳度难以提高。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市与区、区内不同部门对景点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都不顺畅。 *区域旅游的发展定位不明。主打品牌、主攻市场(消费人群)定位较模糊。目前宗教、文化、商务、老年、海外游等都有。 三、几点政策建议 1.结合天津市“八大系列旅游”规划,并根据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格局及变化趋势,明确河北区旅游业的基本定位和主攻市场。(天津市八大系列旅游:山野名胜,名人名居,名街休闲,名馆博览,红色记忆,民俗文化,滨海风光,海河新貌;北京市提出的“大北京旅游格局”为“一区两圈”,即都市核心旅游区,郊区旅游圈和环首都旅游圈。其中的环首都旅游圈包括北京周边地区的河北省、天津和山西等地)。 基本定位:河北区的文化旅游是“近代中国看天津”民国系列旅游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滨水异国风貌的展示区,是民俗与宗教文化的集聚区。 主攻市场: ——本地及京津冀地区客源; ——民国历史系列游客源; ——民俗与宗教文化游客源; ——企事业单位及大学、中学客源; ——以意大利为主的南欧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客源。 在明确基本定位和主攻市场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本区实际的营销策略。 2.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可鉴赏度和关联集聚度。要树立举全区之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理念,从有利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而非迁就各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充分掌握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河北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使现有景点从单个的“小珍珠”转变为“大项链”,增强可鉴赏度和关联聚集度,做到相互映衬,共同发展。 3.市、区两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共同努力,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好管理体制问题,包括旅游管理体制和景点本身的管理两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上,应更多地推行属地化管理,赋予区域更大权限,调动区域发展文化旅游的积极性。而在景点的自身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则要尽快实现由“政府管理型”向市场经营型模式转变,真正放开、搞活。二是解决好日常经营中的多头管理和“有好处都来管、没有好处都不管”的问题,为旅游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餐饮、卫生、交通、停车、治安等;还可学习山东曲阜整治实例)。三是从全区旅游资源已建成、正在开发、尚未开发几个层次进行分类排队,分别找出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4.突出文化休闲,强调体验式参与和互动。从旅游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消费群体的日渐成熟,人们对文化休闲和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要求越来越高。此次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引起轰动就是一例。因此,一要通过打造“独特性卖点”(Unique Selling Point)提升区域形象,如可以编辑播放反映河北区旅游特色的历史文化专题片,与化妆的“民国人物”合影,举办美术、音乐节庆活动,开设异国风情餐饮娱乐项目等。二要增加景点的视觉、听觉、触觉感知及游客动手参与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河道纵横的优势,开发新的游乐项目。三要想方设法创造舒适宜人的旅游休闲环境,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要将区内外不同类型的景点有机联系起来,保持游客的兴致。同时要合理布局餐饮、茶点、座椅,还要注意公厕的建设。四是以意式风貌区为突破口,尽快创建旅游发展及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将旅游发展几大要素集中于一地,满足游客追求舒适休闲、求新求异的需求。 (作者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