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表述较多的词义是和谐和平衡。报告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社会关系中利益平衡作为和谐的前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鲜明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它不仅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是凝聚统一战线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方面人士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报告进一步明确“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因此,各级人民政协组织有必要科学认识社会关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联系,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促使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方面人士等社会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对我国社会关系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是人类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环境共处的集合体。对于个人来讲,社会也成为其环境,人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不但社会是由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人与人同样是这样。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环境不断影响人改造人,人也不断改造环境。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旧体制下的社会关系将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非科学的机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正确位置;政治关系决定和主导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结果不但政治关系没处理好,其它社会关系也未处理好。197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相较旧体制下的社会关系而言,是全面和深刻的。引起社会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是:(1)政治体制改革。变革权力关系,减少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干预、简政放权、将权力逐级下放,摆正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将政治关系与其它社会关系的关系置于恰当的位置,使政治斗争在其应有的范围内发生作用。(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3)建立健全法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修订和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条款,诸如婚姻法、宪法、劳动法、企业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教育法等。法制的健全,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使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有了法律依据,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体现。(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我国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实践变革过程。(5)价值观念的转变。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对社会关系发生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的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现实问题,但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实现。 这些年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善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处理好社会矛盾,已成为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实践证明:大发展、大和谐,小困难、小矛盾;小发展、小矛盾,大困难、大矛盾;不发展、不和谐,最困难、最矛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社会和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 三、促进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途径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把握好“团结和民主”这个主题,促进各种社会关系和谐,是人民政协发挥优势的一种体现。?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途径,在于建立起公正、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和谐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在处理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至关重要的利益关系问题时,就不能由单方面决定,而应由相关各方再加上相对中立者共同参与协商。在制定法律和重要公共政策时,应让多方人员参与,使相关社会群体有充分的表达意愿的机会。比如,当制定一些同工人群体、农民群体或是女性群体有关的法律政策时,应有这些群体的代表参与并表达意愿,以使制定出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现公正性。利益保障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长期有效地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必须依靠制度的支撑。这就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的同社会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各种社会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在现阶段,国家有必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对初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节。这种调节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国家应逐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前,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