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河北区积极谋划,全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新进展,现将河北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夯实基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印发了《天津市河北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河北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制度安排,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工作部署、推动和落实,构建诚信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做好资金扶持。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合理保障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信用门户网站、信用工作专项经费,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三是强化项目建设。安排专人对河北区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进行维护,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继续开展服务合作,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保护,进行三级等保测评,夯实数据保障基础。
二、服务城市定位和营商环境优化,打造诚信高地
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结合各部门权责清单和工作实际,编发《河北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明确信息归集类目和范围。采取“培训会”“开小会”“点对点”“重点部门走访”等多样形式,现场讲解信息归集内容和流程,建立信息归集工作群,通过发放提示函、提醒函、操作示例等方式,推动信用信息数据应归尽归。
提升政务诚信水平。印发《河北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设立街道政务考评指标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核、集体讨论程序。加强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积极组织十个街道建立公开承诺制度。在公务员录用、调任等管理工作中,查询信用信息情况,加强公务员队伍诚信专题培训。完善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制定了《河北区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系统诚信建设实施意见》,印发《河北区关于完善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区域营商环境。
推进商务诚信建设。一是推动商贸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倡导诚信兴商理念,提升我区商贸流通行业诚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年度的“天津市诚信经营承诺店”活动。二是推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天津市家政服务领域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标准要求,指导企业在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上录入家政服务员信息、完成家政服务员人证合一。积极开展天津市家政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申报工作,指导天津爱陪伴母婴护理有限公司和河北区美意家政有限公司获得专项扶持资金。三是推动教育培训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审管联动平台”,多部门协作,做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备案工作,积极践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在机构从业人员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困难的时候,积极推行书面承诺替代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多层次推进“信用+”审批模式。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区关于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对推进我区社会诚信建设进行制度安排。加强教师职业信用建设,在公开招聘环节、资格证认定等环节,严查申报材料,签署信用承诺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格落实《“诚信河北 你我共建”暨诚信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安排方案》,以诚信活动月为教育契机,组织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强医疗机构诚信建设,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诚信宣传,利用医疗机构大厅显著位置滚动播放诚信主题宣传口号,通过悬挂横幅、发放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净化医疗市场、打造诚信卫生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安全就医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关注支持打击非法行医、监督医疗垃圾处理的自觉性。
强化司法信用保障。制定《河北区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系统诚信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推动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开展法院判决不执行问题专项治理,并建立健全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推进阳光执行,以执行公开促社会诚信。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河北区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天津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信用监管,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严格依法科学界定守信和失信行为,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述等机制”。大力推进律师诚信建设,提高律师行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开展律师行业信用分级评价管理。组织全体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开展签订《律师事务所依法依规诚信执业承诺书》、《律师依法依规诚信执业承诺书》活动。
三、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打造诚信建设新风尚
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告知承诺审批机制,在审批事项中,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自然人进行信用承诺,推进容缺后补型信用承诺。积极组织企业签署主动公示型信用承诺书和《服务行业信用承诺书》《商贸行业信用承诺书》《企业诚信纳税承诺书》《公共卫生承诺书》《企业环境信用承诺书》等行业自律型信用承诺书。诚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场主体累计签署主动公示型、行业自律型信用承诺书万余份,企业诚信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和应用。不断优化信用信息归集流程,定期完善更新信用信息目录。进一步加强与市级部门的纵向沟通和与各行业监管部门的横向交流,汇总整理企业信用信息,并在“信用中国(天津河北)”门户网站予以公示,同时共享至区信用平台。推进各单位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领域运用信用报告,对列入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的市场主体予以限制或禁止。推动公务员录用、调任等管理工作和道德模范评选工作,加强对信用信息的应用。
大力推进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出台了《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信用分级监管实施方案》等制度,在区内自主开展信用分级监管。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按照《天津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全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的联合抽查“集群”,实现“一次多查、一次彻查”,实现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
不断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和屏蔽机制,不断推动失信主体治理工作向前迈进。按照《天津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实施办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形成市场性约束和惩戒,达到市场化奖惩对信用主体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努力使信用成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落实《河北区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方案》,集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失信问题、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法院判决不执行问题、交通运输领域失信问题等9个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努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扎实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工作台账,联合区法院、交通运输河北支队等部门对河北区严重失信主体和行政处罚失信主体进行约谈,督促其规范经营行为,并签订信用承诺书,引导其开展信用修复,充分发挥信用在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推进“信用社区”创建进程,充分发挥社区宣传堡垒作用,组织社区通过讲座、培训、知识竞答、观看视频、现场宣传等各类诚信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海河分、“信易贷”、信用承诺等诚信建设知识,教育引导大家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推动社区居民自治、共建信用社区。
加强信用主体信用信息保护。制定《天津市河北区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天津市河北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文件,重点开展针对信用平台和网站的一系列系统升级和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完成平台系统三级等保测评,按时完成网站域名更新,与系统承建方签订信息保密协议,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外网区物理隔离且数据有效交互,确保数据安全。
建立健全信用异议申诉制度。一方面,加强信息工作指导培训,强化信息数据归集报送的点对点支持,组织各单位提高信用信息审核标准,确保信息合格准确,提高信用信息准确率。另一方面,收到异议申请后,及时迅速反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核实、处理和告知等工作。
拓展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多渠道、多维度开展“海河分”应用宣传,全面扩大“海河分”惠民应用覆盖面和知晓度,探索“信易游”“信易停”“信易健”“信易+体检”“信易+观影”等多个“信用+”惠民应用场景,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提高公共信用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群众诚信获得感、幸福感。健全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实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告知书“两书同达”,进一步缩减信用修复办理时间,消除不良失信记录,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制定《关于加强推广“信易贷”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安排意见》,以宣传推广天津市“信易贷”平台为重点,举办各类推广会、对接会、宣讲会,助力更多企业通过信用类贷款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推动信用试点示范建设。一是出台《河北区旺海国际诚信示范楼宇建设方案》,以旺海国际楼宇为试点,开展诚信示范楼宇创建工作,并以创建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示范楼宇试点工作为引领,辐射带动全区更多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文明服务。二是按照《河北区意式风情区诚信示范街区建设方案》,进一步深化意式风情区诚信示范街区建设成果。三是出台《河北区“信用赋能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诚信生态圈”为主题,选定意风区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活动,打响河北守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