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二批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经区文化和旅游局对申报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认真筛选、评审,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第十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2项),现予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河北区第十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河北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河北区第十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编码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介 |
1 |
Ⅷ |
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 |
中国书画装裱具有悠久历史。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技法严谨、传承有序,且各家均具有独特的技法。其继承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用心研究和传承,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书画装裱工艺的设备、工具、材料、操作方法及技术要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剖析原理,挖掘装裱技艺的方法与理论技巧。其主要表现制式为:镜心、立轴、册页、手卷,各种制式装裱工艺流程工序不同且繁简不定,修复工序分为四部分:揭、洗、补、全,由于修复工艺难度极大故此技艺只可以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
2 |
Ⅷ |
传统制香技艺 |
中国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近年,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提高,香道重回人间。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安神醒脑,怡情养心。宗本堂制香,经过七代传承,已具有甘、甜、醇、馨之特色,可养神调心,祛秽疗疾,调动心智,于心旷神怡之中达镇定,与中医学所讲的气味疗法等同一致。其所制香药具有独特风格,由于其在选料上的严格把关和技艺的传统手工操作,使其香味隽永,幽香长久、沁人心脾。 |
3 |
Ⅷ |
万福堂青花烧制技艺 |
万福堂青花烧制技艺是传承中国元青花瓷制作方法并结合现代生产工艺的一门瓷器制作技艺,从晚清民国开始,沿用老工艺制作,在随着技术革新后,整合传统陶瓷烧造的72道工序,大体分为胎土制作、颜料绘制、上釉入窑、控温烧窑四大步骤。万福堂青花经过四代人的传承研究,在制胎制釉烧窑上面都有独家技法传承,并沿用了元青花风格以中国画风格技法绘制纹饰,通过改良工艺道具使水墨画画家也能绘制青花陶瓷,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
4 |
Ⅷ |
金镶玉镶嵌技艺 |
金镶玉的工艺,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鎏金银、错金银、镶嵌技艺非常盛行,而金镶玉镶嵌制作技艺其主体表现为以玉为主体,用焊接、浇铸、压模、粘滑等工艺将金丝制作纹饰图案,再以爪齿、包边等技法固定、锁包物体,使得被镶物体(玉石)突出于所镶载体,起到表面的装饰作用,衬托玉质之美,其更是花丝镶嵌工艺的一种表现技法,突出一个镶字,经过金镶嵌的玉石翡翠饰物,美感更加突出,是金和玉的完美结合。该工艺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镶嵌制作,更结合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把高温珐琅,以及日本的灵动技术融合到作品之中,比传统金镶玉作品更加巧妙,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 |
5 |
Ⅷ |
鸡打鸣熏鸡熏卤技艺 |
鸡打鸣熏鸡熏卤技艺早在上世纪初期开始出现,距今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独家配方经由卢家几代人传承、研究探索下形成现在熏卤技艺即百年老汤加入几十味中草药材,以慢火炖煮、久泡入味后,终以铁锅加热白砂糖文火熏制而成,制作工艺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食用香精、色素等,成品色泽金黄、明亮,熏香浓郁、百里飘香、香而不腻,口感软嫩且不失原生态肉质的鲜、香,嚼后满口余香,这种传统制作技艺和传统口味,不仅是人们餐桌之美味,互赠亲友常备之佳品,依然成为天津本土特色美食。 |
6 |
Ⅷ |
清真瑞祥城(玉祥城)酱牛肉制作技艺 |
清真瑞祥城(玉祥城)酱牛肉制作技艺于1916由创始人从山东临清带到天津,距今百年以上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尤其讲究火候,除选料、配方和独一无二的兑老汤技术外,又有验料、选材、调汤、煮制、高温杀菌等十几道工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选料精良,肥瘦俱备,绝不省事;配方精致,色味俱佳,绝不省钱;制作精细,口腹俱满,绝不省工的原则,从而使得制作的肉制品口感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淡而不薄,香而不厌,同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前提下严格把握调味料的投入量,因此成品在真空状态下可以常温存放,而且食用口感不变。 |
7 |
Ⅷ |
赵奶奶水饺锅贴制作技艺 |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赵奶奶水饺锅贴制作技艺”是以家族传承方式将技艺保留下来的,经过了百年五代人的传承。赵奶奶水饺锅贴外形美观,味道鲜美,它以严格精确的投料标准和认真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著称。水饺:皮薄馅大、面皮光亮、口感劲道、鲜美多汁。锅贴:色泽黄焦、面皮软韧、锅嘎酥脆、馅味香美。在天津广受顾客好评。目前在天津市河北区、河西区、河东区、和平区、南开区、红桥区、西青区、北辰区、滨海新区等区域相继开设了30家连锁门店。其影响力不断发展壮大。 |
8 |
Ⅶ |
津沽泥娃娃传统技艺 |
津沽泥娃娃制作技艺津沽泥娃娃传统技艺诞生在农村,被民间誉为“泥土中的小精灵”,是天津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门类。其特点是作品体积较小,古朴大气,意象造型,色彩鲜艳和谐,凭象达意,取乐于儿童。优点是制作工艺易操作,便于传承、体验、实践。其表现的是借助现实意向造型,借助浪漫夸张表现,作品古朴稚拙,充满童趣喜感,意义内涵,展现了天津的民俗民生景况,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其表现形式多样与其他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天津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
9 |
Ⅶ |
异体篆书传统技艺 |
汉字是承载数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血脉,而秦前的异体篆书又是汉字中一支以象形为根基的亦书亦画的奇葩。由于异体篆书的资料非常稀少,加上书写难度较大,很多专家都不涉及这一领域,有失传的风险。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始,异体篆书传统技艺传承人们开始对秦前古汉字中的异体篆书进行断代、整理、拾遗补缺,修正谬误,尤其是对异篆中亦书亦画的几十种字体的结字及技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书写。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其传承人整理出版的《神奇的汉字·说文部首》已被国家图书馆及部分省、市图书馆,部分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异篆作品更是被海内外的知名人士收藏。 |
10 |
Ⅸ |
津派芒针诊疗技艺 |
津派芒针诊疗技艺源于清朝末年天津卫,至今已有100多年传承历史,其中的芒针是由中国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诊疗方式是通过中医诊脉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
11 |
Ⅸ |
张氏挑羊毛疔疗法 |
挑羊毛疔也叫拔羊毛疔,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方法。张氏挑羊毛疔疗法创始于清朝光绪末年,距今有百年以上历史,其方法是使用挑线针,挑净病灶处皮下的皮下纤维,在施以吸血气罐将瘀血吸出,可以使淤积在体内的毒素排出,使经络通畅,达到治病目的。经过历代传承和实践,现在的张氏挑羊毛疔疗法能挑五个羊毛疔点之后,在其他羊毛疔病灶点上以肌筋膜松解术进行施治,可达到缓解及治疗的作用。成立张氏挑羊毛疔疗法工作室用该疗法为近万名患者解决了病痛。 |
12 |
Ⅵ |
群英武学社(津门石锁) |
石锁的渊源始于汉唐,盛于明清,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随时代更替逐渐演变为集力量、技巧、健身竞技、表演的民间活动。群英武学社(津门石锁)始建于清末,第一代创始人以弓、刀、石为根基奠定了群英武学社(津门石锁)的基础,经过历代传承和挖掘,现总结归纳出石锁18式大纲,完善石锁项目体系,朴素的诠释着喜爱的运动,有助于民族团结、社区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