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政务公开  >  政策一点通  >  河北区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河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05000156718E/2021-00061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河北政发〔2021〕3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河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

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河北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

2021年3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河北区抢抓机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品质实力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平安幸福之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天津市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意义重大,本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河北区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河北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围绕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奋力谱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河北建设的新篇章。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河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河北区生动实践,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品质实力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平安幸福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财政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61.8%提高到67.0%,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42.1%提高到73.4%。投资拉动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0亿元。市场主体增幅连创历史新高,实有市场主体较2015年增长104.2%。文化创意、智能科技、商务商贸、现代金融等产业蓬勃发展。连续举办七届天津国际设计周,饮冰室文房精品系列被纳入天津礼物;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00.59亿元;区内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19家,累计完成股改企业19家,上市挂牌企业13家;丝路视觉、齐鲁银行等一批总部企业相继落户,万福生活广场、中国铁建广场、旺海国际凯文汇、诺德广场等4家综合体相继开业运营,意式风情街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和旺海文化夜市等夜间经济点位活力释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显著。跨地区战略合作愈加紧密,与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质量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驻京招商等机制更加灵活高效,成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招商大会等活动,累计引进520个京冀企业,京冀地区项目占比和质量不断提升。意风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桥头堡作用日益显现,国电海运、创业公社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意风区。本着搞活搞旺、办出品位的原则,意风区高质量提升改造工作全面启动,业态调整、专业运营等同步加快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完成37家区属僵尸企业出清,累计盘活空置楼宇面积53.88万平方米,减免各类税费(区级口径)24.3亿元。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房建公司企业混改和区监管企业公司制改制。一制三化改革高效实施,391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开通网上申报,要件齐全的申请人1个工作日即可取得营业执照、公章和税票,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诚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区级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网站上线运行。双万双服促发展等活动持续开展,政企互通服务信息化平台问题解决率、满意率位居全市前列,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承载功能逐步增强。重点地块和项目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实现国印、王串场二十四段等11宗地块出让,累计完成22个项目建设,施工面积618.33万平方米。相继打造茂业大厦、诺德中心、通广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楼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城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新建扩建革新道等17条道路,中纺前街地道通车使用,志成道泰兴路立交投入使用。我区地铁站点数量居中心城区前列,群众居住出行环境明显改善。

城区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大气、土壤和水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空气质量持续居中心城区前列,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7.8%,北运河北洋桥断面由劣V类水体改善为III类水体,河北区所有出让地块均达到规划用地质量要求。全面完成节能降耗目标。新建提升北运河公园等10处公园,新建提升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6.25%25.2%。环卫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违法建设、马路烧烤等得到有效治理,保持新建违法建设动态为零,城市管理考核持续居全市前列。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的菜市场比例由2015年的22.7%提升至86.7%。举全区之力开展创卫攻坚行动,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城区。

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清水县、玛曲县成功脱贫摘帽。全区累计新增就业1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累计增加小学学位2340个,幼儿园学位6120个,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推进城市职业学院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鲁班工坊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医联体建设全面推进,入选全国医联体建设试点区,获得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9处。社会救助兜底作用进一步强化,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1.34亿元。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建设保障房项目7个,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圆满收官,完成5大片、32个散片1.1万户棚户区改造,5万余名群众受益。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五年做好提前和延长供暖工作。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深入落实,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1998人。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文明行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获得天津市文明城区称号。多层次选树宣传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参与全国和天津市道德模范评选,我区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市前列。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完成10个图书馆街级分馆和116个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的群口快板《身边的热心人》入围全国群星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稳妥完成飞地治理等工作。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创建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获得天津市旧楼区长效管理工作示范区等称号。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事故亡人起数、人数双下降。食品监管组织体系健全,建成全市唯一一家区级食品快速检测中心,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中期评估验收。平安河北建设成果显著,累计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3个,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5个,命案破案率连续多年实现百分之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城区发展活力不足,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动能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优势特色产业不够突出;民营经济总量小,领军企业少,对区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够均衡,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河北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更加激烈,产业链分工和生产组织网络将面临重大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有利于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

从全市看,天津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攻坚阶段,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化解,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为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全区看,河北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实施,有利于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空间优势,引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意风区在全市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意风区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我区激活各类产业要素交融互动,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潜在空间。创新引领格局加快完善,以人工智能、5G技术引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我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区内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为我区解放思想、打破桎梏提供了动力。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大提速,我区规划及在建站点、线路众多,为地铁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区还面临宏观经济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城区间竞争压力加大等外部挑战,以及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层级较低,新动能支撑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不够均衡,民计民生保障任务繁重等内部挑战。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区既处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期,也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方向,办好自己的事,既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又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要求,2035年,河北区品质实力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平安幸福之城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现代新城区。城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优化提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承载功能更加优化,增长极、经济带拉动作用愈加凸显,新开河两岸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意识、创新创业氛围、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现代产业方向、中心城区特征的产业体系;居民基本素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形成竞争新优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二章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举全区之力打造大意风区龙头增长极,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带提质增效,积极参与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品质实力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平安幸福之城建设,为建设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现代新城区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系统理念、前瞻思维,加强对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把握,妥善处理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着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加快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竞进,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全周期全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协同开放思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加快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共同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让市场化模式、专业化人才、高端化项目在我区落地生根。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生态环境治理的持久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区域发展的金字招牌、核心优势。

第三节发展定位和目标

着眼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河北区的机遇、优势、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今后五年要聚焦五个之城建设,主动服务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定位,不断塑造和强化魅力实力彰显、宜居宜业并兴、创新创意汇集的海河人文地·活力新河北,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发展质效显著提高。意风区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商户增收入、企业增利润、群众增幸福、政府增税收、区域增活力的预期目标,有效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果丰硕,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动能引育效果逐步显现,智能科技等新业态新模式初具规模,产业结构和层级加速优化升级。

——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活力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数量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步伐、智慧城区建设明显加快,创新载体、应用场景支撑力度不断加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人才强区战略效果显现,各领域各行业高端人才逐步实现汇集效应。

——人文魅力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挖掘与传承,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逐步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城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城区环境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空间规模、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制三化等改革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体系更加健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

——群众生活平安幸福。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应急处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卫生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安康。

专栏1 “十四五时期河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发展质效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1.7*

6*

预期性

2

全区市场主体数量

万家

5.71

7.17

预期性

3

各类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

64

82

预期性

创新创业

4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00

150

预期性

5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219

260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0.95

17

预期性

人文魅力

7

重点旅游景区年均旅游人次增长率

%

-4*

3*

预期性

城区环境

8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21.3]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20.96]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0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63.9

65

约束性

1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水体比例

%

100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群众生活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6.5*

与经济增长同步

预期性

13

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2

完成市下达指标

预期性

14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6

90

预期性

15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85.6

80

预期性

16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64.2

50

预期性

17

新增养老床位

[1192]

[300]

预期性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数据为五年平均数。2.辖区重点旅游景区年均旅游人次增长率指标2016-2019年年均增长率为12.3%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度增长率为-48.8%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指标为2019年数据。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指国控断面。

第三章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立足比较优势,深化对接服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吸引更多首都优质资源参与河北区开发建设,打造以大意风区为代表的首都高端要素转移承载基地,全方位提升区域协作能级。

第一节打造优质载体和特色平台

推动高端产业跨区融合发展。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契机,坚持落实国家疏解清单和强化市场化招商两条腿走路,强化驻京招商制度,主动对接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等重点区域,主动对接央企国企总部、科研机构、教育医疗机构、文博项目、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打造一批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项目。做好接链、补链、延链、强链,主动融入并成为京津冀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合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承接载体。整合盘活大意风区内洋楼资源和商务楼宇资源,着力提升功能品质,大力引进北京优质企业和项目,将大意风区建设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桥头堡。加强对楼宇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重点打造茂业大厦、远洋大厦、旺海国际等品牌特色楼宇,形成一楼一特色”“一楼一龙头的发展格局。打造楼宇经济生态圈,优化存量载体、盘活闲置楼宇,通过腾笼换企、创新楼宇运营模式等,推动楼宇优化升级,不断降低楼宇空置率、提高贡献度。

建设特色承接平台。瞄准北京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北宁湾创新创业基地、诺德中心等承接平台,大力引进一批知名科技孵化、共享办公类平台企业入驻。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挖掘平台型企业丰富的资源渠道,推进更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企业落户。

专栏2 打造大意风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桥头堡

大意风区(其核心区为意式风情区,简称意风区),四至范围东至金纬路、京山铁路,南和西均至海河东路,北至狮子林大街,整体规划面积约为1.55平方公里。大意风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载体集中,有各色洋楼118处,重点商务楼宇14座,将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进各类北京企业,以京津城际高铁为联通脉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双城记的示范地。

第二节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

促进科技创新主体合作。深入开展与京冀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支持河北区企业同京冀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打造一批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科技产业研发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采取共建科研实验室、委托攻关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推广应用。

促进智力资源人才合作。坚持科研人才引进与科研项目合作同频共振,以人才优势赢得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聚焦人才放权、松绑、激励、服务等环节,赋予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引进、培育一批急需紧缺和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人才智库建设,鼓励各领域人才跨市工作,确保人才引进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完善与北京市的教育合作共建机制,推进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各类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协同。组织河北区各学校与北京相关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互访互学、课堂教学等校际交流活动,吸纳先进的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全区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实现双提升。

深化医疗卫生合作。以医疗康复、医养结合、妇产、内分泌等专科为重点,采取合作办医等模式,对接引进京冀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京津地区健康养老产业向河北区转移,引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远程医疗诊断。与北京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定期到河北区坐诊、会诊。建立医疗人才队伍合作培养机制,培养医疗尖端人才。

促进区域人文交流。与京冀地区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和节庆推介活动,共同打造一批京津冀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大与北京地区的文博交流合作,借鉴故宫博物院、北京南锣鼓巷的先进经验,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或团队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加大与北京文化机构合作力度,共同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共创文化品牌。

第四章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人才高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第一节全面增强创新能力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根植创新兴则区域兴的认识,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风气,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领域创新。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以思想解放引领观念更新,以观念更新引导行动落实,在全区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激励广大企业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梳理全区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在人才、资金、体制机制方面给予聚力支持。

推进创新战略合作。与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打造我区科技创新大厦或科技创新基地。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探索举办专项论坛等,扩大合作领域。补齐政、产、学、研、金、服、用的生态链条,形成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持续推进科学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共享,利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研发。

第二节加快建设数字城区

加快数字化融合发展。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围绕数字产业发展,在区域内积极开发应用场景。增强大数据思维,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技术、管理、服务、产业创新,推动区域发展向数据共享、万物互联、生态共赢迈进。

加强智慧民生服务。加快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政务、智慧停车、智慧安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建设,有力支撑新型智慧城区架构。持续聚焦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应用建设,加强对燃气、供热、供水等管网的智能改造。打通数据壁垒,加强数据采集渠道建设,实现数据共享。搭建互联网+”政民互动平台,完善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实施千兆光网和千兆5G双千兆工程,探索推进5G在意风区、学校场馆、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景的试点应用。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全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转型升级。建设平战结合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动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社区综合管理、重点人员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构建快捷高效全覆盖的群众表达渠道,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第三节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生态

打造特色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融合。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引入优质的法律服务、人才服务、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专业机构,营造保姆式服务的创新创业软环境。鼓励楼宇园区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力争到2025年,具备较强孵化能力的孵化载体达到8家。提升津英汇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影响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落实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归属制度,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智能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促进智能科技成果推广运用,搭建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建立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在河北区落地转化。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大力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河北区加快发展。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筹建科技引导基金;依托津英汇平台,联合社会专业投资企业,甄选前景好的科技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实现企业上市数量新突破。做实科技金融对接平台职能,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助推精准对接债权股权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创新创业公司债,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企业。

第四节营造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大力引育集聚各类人才。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落实“111”工程,深入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海河工匠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培育杰出企业家”“新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显著提高海河英才计划引进创业型人才的落户比重。注重项目+团队模式,鼓励领军人才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带土移植。紧盯区域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优秀团队。积极探索项目承接、科研合作等柔性引进专家智力创新模式。

增强引才聚才优势。举办创业人才项目路演和创客快跑创业集训营等系列活动,促进优质人才+项目落地落实。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用为本深化校地人才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为大学生群体创业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津洽会”“华博会”“海外人才智力网上交流洽谈会”“京津冀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发布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举办望海楼高端峰会,建立河北区专家工作站,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我区。

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加强政策支持,着力解决人才关注的随迁安置、育幼就学等实际问题,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地。健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服务功能,优化人才落户、职称评审、绿卡申办、人才公寓申请、普惠型补贴申请等经办流程,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人才服务。

第五章 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大意风区龙头增长极

聚焦文化创意、智能科技、商务商贸和现代金融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一极三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大意风区为龙头增长极,打造海河沿线、新开河沿线、中山路沿线三大经济带,建设提升通广智能科技园、中车科技创新城等多个产业节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专栏3 河北区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图


第一节打造文化创意、智能科技、商务商贸、现代金融产业集群

立足全区资源禀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内涵,以智能科技产业为支撑,以商务商贸为品质提升途径,以现代金融为发展动力,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统筹区域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大文创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方面,构建景区园区街区社区联动的新型文创载体,打造以展示历史文化魅力、聚集消费为目标的旅游景区、以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为重点的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产品展示消费为主的创意街区和体验式文化创意社区,打造全市文化创意数字产业高地;提升天津美院、工艺美院、美术中学品牌价值,建设天津美院新校区,打造文创人才集聚地;鼓励发展创意设计、文化影视、咨询策划、数字视听、艺术展示及衍生品等行业,继续办好天津国际设计周,开发全场景应用,集聚产业要素和企业。文艺表演方面,建设区文化馆新馆、曹禺文化中心,恢复民主剧场、曹禺剧场演出功能,举办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展览展示、艺术演出活动等,丰富文化供给,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建立红色旅游、名人故居旅游、特色风貌旅游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举办美丽河北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市级全域旅游示范街创建,深入挖掘文化名人背后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促进旅游消费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的文旅品牌。

强化智能科技产业引领。踏准新一轮科技革命节点,瞄准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加快发展智能+”类产业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缺失环节或短板,加快串链补链强链,积极促进工业制造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2.5产业,加快通广智能科技园、中车科技创新城建设,打造有灵魂、有生态的科技产业园区。大力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科技类企业,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安防体系建设,支持人工智能及衍生的各类智能+”产业发展。围绕全市信创产业布局,鼓励发展信创产业。开发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钉钉数智园区、国网电商国家级能源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等一批智能科技类项目建设。实施新动能引育五年行动计划和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推动重点企业升级,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细分产品市场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累计入库分别达到64家和2家。

加快发展商务商贸。依托高端商务楼宇和洋楼资源,重点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业;充分开发远洋大厦资源,建设远洋航运中心,发展航运服务业。延展地铁沿线商贸服务覆盖纵深,加快区域商业综合体、实体零售、社区商业等商业载体建设。积极融入海河国际商业中心建设布局,高标准建设意风区商圈、大悲院商圈,推动首创大河宸章、和融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时尚品牌、高端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企业入驻,发展高端体验式消费,打造区域消费升级新地标。启动特色、活力、魅力街区打造,以意风区、致安里为起步区,分批推进天津美院、造币厂等片区提升,逐步实现多个特色街区错位联动格局。积极拓展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打造夜间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15分钟便民消费圈

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高地。积极融入天津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各类法人金融机构,不断做大金融业规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推进产融结合、金融服务脱虚向实改革为契机,以数智金融法庭等项目为纽带,带动电子签章、存证、区块链、法律服务、金融资产交易、创新金融业务等产业的发展,打造创新金融新亮点。建设海河金融街区,以特色风貌为载体,以信息化服务为桥梁,以金融资产交易、大宗商品交易、跨贸易投资为纽带,推动投行私行、类金融机构、高端咨询业、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不断聚集,推进文化商业与金融信用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科技赋能、数字化引领、产融交汇的主题金融生态,构筑天津主题金融新高地。多渠道探索金融创新路径,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区内各类金融管理、投资、交易平台等业务升级,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有效支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租赁。

第二节打造大意风区龙头增长极

坚持一流标准,按照文化搭台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商务集聚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举全区之力将大意风区打造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增长极,不断提升区域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打造全市独具魅力活力的特色商业街区。以文化为灵魂、商业为载体,深入挖掘洋楼、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底蕴,实施意风区特色商业街区综合打造工程,从硬件提升、空间优化、专业运营、业态丰富、扩大宣传、完善配套等多方用力,打造意风区知名商圈,将意风区搞活搞旺”“办出品味

提升硬件品质:统筹实施意风区提升改造项目,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和景观风貌提升,打造美观舒适、便利安全、富有特色的街区风貌和硬件环境。优化空间布局:扩展意风区核心步行区,明确自由道、民族路、光复道街区功能;优化沿河商业节点业态,推动特色餐饮、精品零售、休闲娱乐等业态聚集;构建开敞空间系统,为各类展演提供载体空间。实施专业运营:制定完善街区商业规划,尽快引入管理经验丰富、既往业绩突出、商业资源众多的具有商业文化街区运营实力的一流运营团队,提升街区运营管理水平。丰富商业业态:打造集特色餐饮美食、文化创意活动、特色品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吸引一批高质量商家进驻,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持续发展意风区夜间经济,引进一批夜市消费品牌,开展夜游海河、夜购津货等夜市活动,打造意风区不夜城加强宣传推广:围绕各类主题活动开展多渠道网络宣传,与主流媒体、创作团队合作,策划拍摄相关纪录片、影视剧或实景文化主题演艺项目,鼓励意风区企业、商家自主开展宣传,不断提升意风区品牌知名度。完善配套服务:优化交通动线,完善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健全区域内咨询服务、交通指引等服务举措;聚焦管理智能、运营高效的目标,推动街区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管理,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建设,搭建连接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4  意风区特色商业街区综合打造工程

(一)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围绕交通路网、地面立面、绿化亮化、标识指引、设施设备等要素,加强街区环境改造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周边路网和交通设施,建设符合业态定位和人流需求的智慧停车场,打造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和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高地面立面等环境卫生标准,增加绿地、休闲空间、游客服务中心、卫生间等场地设施。

(二)丰富街区商业业态

巩固意式、法式、德式等特色西式餐饮聚集优势,继续引入具有特色的新中式等餐饮业态。引进设计师店铺、精品零售、潮流主题旗舰店,鼓励引入进口商品直营店、跨境商品体验店等商业业态;引进具有文化特征的体验式消费业态,如独立书店、小型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

(三)打造意风区不夜城

打造涵盖食、游、购、娱、体、演等的多元夜间经济消费市场,引进一批夜市消费品牌,探索举办夜游海河、夜赏津曲、夜购津货等体验活动,策划举办意风区之夜主题活动,将意风区打造为天津的不夜城

(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多措并举打造科技、文创、商业、文旅四大板块,支持商业街区发展。打造集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街区智能化水平。打造意风区诚信示范街区,一户一档开展诚信经营星级商户评比。

(五)扩大宣传影响力

发挥名人效应,策划意风区室外主题活动;与相关节目制作方联系,争取将意风区作为综艺活动、文化活动的外景地;在意风区内打造多个创意节点,在马可波罗广场等地点开展系列活动,利用各种短视频平台扩大宣传影响。

打造全市知名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依托大意风区突出的区位优势和高品质楼宇载体,以意风区为核心,统筹大意风区内资源,以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为方向,实施大意风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综合打造工程,大力引进各类高端服务业企业。

发展总部经济和洋楼经济: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引进创新能力强、高成长型的新兴企业总部或研发总部。吸引一批高端商务、金融创新、科技研发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支持引进法律、财务、咨询、评估、经纪等专业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服务业体系。提升产业载体品质:加大对大意风区内各类载体资源整合力度,为大意风区内茂业大厦、远洋大厦等商务楼宇打造一楼一品”“一楼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支持楼宇运营单位提升楼宇功能,满足现代企业办公需求;健全专业楼宇+专员服务机制,组织特色楼宇、园区评选,全方位提升运营能力和水平。提升街区整体环境: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室外空间综合品质,既高大上、又美而精,实现高端企业与品质环境相得益彰。促进商务商业融合互动:通过商业街区和商务街区的高质互动和合理融合,不断提升大意风区会议、餐饮、娱乐、休憩功能,满足楼宇企业行政、办公、商务、休闲等活动需求。

专栏5  大意风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综合打造工程

(一)载体资源盘活工程

加大对意风区内各类载体整合力度,加强与产权单位沟通,通过租赁、合作等途径推进意风区整体统一经营管理。对载体内现有企业依据发展规划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编制载体手册,指导招商推介。

(二)产业层级提升工程

引进高层次市场主体,支持国内知名科技研发企业、科研机构落户,促进科技企业集聚;支持国内知名平台资源型企业落户,支持各类总部企业落户;推进奥式商务区发展,促进现代金融企业集聚。

(三)综合环境整治工程

围绕大意风区内停车、公共卫生场所等配套,流动摊贩治理、出租车违停载客等管理,建筑脏乱破损、环境卫生死角、违搭违建违占违摆违设等问题,持续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四)营商环境提升工程

在大意风区探索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健全完善楼宇服务机制,安排楼宇专员对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建立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对总部企业的常态化服务。

打造展现天津国际化大都市风采的城市会客厅。提升意风区颜值和内涵,实施城市会客厅综合打造工程,将意风区作为区内各类活动的固定举办地,持续保持意风区的热度,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商务洽谈地、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和市民休闲地。

以文化赋生机:深入挖掘意风区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历史建筑一幢一档全覆盖建档计划,形成历史建筑资料库,对历史建筑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以演出聚人气:塑造意风区文旅品牌,邀请海内外高水平文艺演出团体和市区文艺团队,打造鲜明特色的音乐、歌舞等演艺精品品牌,开发以意风区为背景的演艺项目和室外小型巡游项目;开发设计能够调动游客参与热情、增强其消费体验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文创项目,推动街区由单一观光型向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型、消费型转化。以活动保热度:将意风区作为区内活动固定地点,持续开展国际化、高端化、综合性、长期性、不间断的高品质活动;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季,引入多类型街头表演,使意风区成为天津知名的街头艺术展演集聚地。以对外交流提魅力:加快意风区·中意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举办各具特色的中意经贸文化交流系列主题活动,打造意大利主题展览、地中海美食直播、意大利服饰展售等特色活动,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意风区独特意式文化、意式时尚、意式生活方式,使意风区成为意大利中小企业来天津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和推动中意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

专栏6  大意风区城市会客厅综合打造工程

(一)实施历史建筑一幢一档全覆盖建档计划

通过现状记录、历史原状考证、人文历史挖掘,形成历史建筑资料库,对历史建筑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充实街区精神内涵,为品牌建设及认同感提供价值增长点。

(二)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演出

推进民主剧场加固修缮,尽快恢复其演出功能,借助名人影响力合作开展多项文化活动,集聚人气商气。恢复曹禺剧院演出功能,定期举办演出活动。

(三)举办各式各类活动

依托意风区等载体举办国际设计周;策划街头艺术展、设计师集市、美食节、夏日园游会等主题活动;在节假日引入魔术、舞蹈、乐器等多类型街头表演;举办中意经贸文化交流系列主题活动。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围绕中意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文化、设计、商贸类意大利中小企业集聚;搭建中意经贸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意大利的奢侈品、艺术品、服装、咖啡、巧克力、红酒等特色商品,营造不出国门就能畅购意大利产品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打造海河沿线、新开河沿线、中山路沿线

三大经济带

以海河北运河、新开河、中山路为纽带,串联沿线重要载体和资源,依托沿河经济潜能优势,提升发展海河北运河沿线商旅文融合经济带、新开河沿线科创文融合经济带、百年中山路文旅融合经济带,辐射带动全区产业发展。

海河北运河沿线商旅文融合经济带。利用天津之眼地标效应,意风区、大悲院人气汇聚效应,依托沿线特色风貌建筑、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广场公园、商务商业载体等资源,坚持国际化导向,提升商务商业文化旅游品质,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大力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运河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与时代元素相结合。

专栏7  海河-北运河沿线商旅文融合经济带

(一)商务集聚

依托奥式商务区、白金湾大厦、旺海国际广场、津源大厦等海河沿线商务楼宇,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商务项目入驻。

(二)商业繁华

依托意风区、凯文汇商场、世纪天乐等海河北运河沿线商业载体,打造意风区商圈和大悲院商圈,制定两大商圈专项规划,支持调整商业业态,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三)文旅繁荣

策划打造意风区梁启超纪念馆曹禺故居纪念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大悲院摩天轮海河游船码头市非遗馆(待建)两大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地。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天津站意风区海河风光带大悲院黄金旅游路线。

新开河沿线科创文融合经济带。依托新开河两侧诺德中心、三十五中地块、建昌道地块、张兴庄地块等空间载体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互渗透融合,重点发展智能科技、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产业,探索科技支撑、创意驱动、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创新创业资源聚集,促进高端创新要素融合交汇,打造全市科技、创意产业新高地。

专栏8  新开河沿线科创文融合经济带

(一)地块出让

加快新开河沿线三十五中地块、中车地块、建昌道地块、张兴庄地块等的整理出让,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二)园区规划

高标准规划建设张兴庄产业园、建昌道产业基地,对大体量产业园区给予顶层设计。

(三)园区发展

鼓励巷肆、辰盛、天明创意等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类产业;鼓励中车科技创新城、建昌道产业基地等发展智能科技类产业。

百年中山路文旅融合经济带。充分开发天津美院、大悲院、天津北站、北宁公园等重要资源和节点,深挖百年中山路历史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影响力和载体资源利用率,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层级,开发中山路历史遗存游线路,打造以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为主题的文旅品牌。

专栏9  百年中山路文旅融合经济带

(一)打造中山路百年老街文化创意带

以中山路为主动线,美化街景并向两边街区延伸,推进清户部造币总厂旧址、十月影院美食街等重点点位的提升,对直隶总督府遗址、达仁堂老商铺、天津劝业会场遗址等十余处体现中山路百年文化传承的历史遗址设置电子铭牌,设计开发百年老街记忆游

(二)打造天津美院创意街区

与天津美院共同策划举办美院毕业生设计展,以展卖结合的方式,打响毕业设计展品牌。整合经纬艺术街区,提升环美院周边环境、业态。

(三)升级改造北宁公园

开发融合多种文化资源要素可循环演出的文艺表演项目,将北宁公园打造为集古典园林与百年特色风貌建筑观光、体育健身、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景区。

第四节打造通广智能科技园、中车科技创新城等

多个产业节点

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突出全产业链的培育与孵化,集聚配套企业和要素资源,重点打造通广智能科技园、中车科技创新城等多个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构筑经济发展重要节点。

通广智能科技园。依托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优势,大力发展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军民融合四大分支生态链,重点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建设5G生态智慧园区,搭建智慧园区信息化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通信产业创新中心和军民融合数字信息产业基地。

中车科技创新城。充分发挥中车集团在轨道交通、新能源、产业金融、城市运营四大产业集群优势,以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图谱和产业图谱为引导,引进集团设计研发产业链,打造为中车在津新产业研发设计中枢、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天津城市总部。

张兴庄产业园(待建)。对该园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试点推进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探索运用BOT模式将园区打造为集创新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建昌道产业基地(待建)。充分发挥其大体量优势,加快地块出让步伐,整体打造为集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与中车科技创新城、张兴庄产业园等共同带动北部地区发展。

美院(大悲院)地区。综合利用天津美院、大悲院、海河、摩天轮等资源,对该片区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开发,高规格建设为商务商业繁荣、文化活动密集、活力魅力彰显的热点商圈、文化之地。

1946创意产业园。依托园区内葫芦博物馆等特色项目,打造多种服务功能叠加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创意产业园。

华津3526创意产业园。围绕创意设计和健康服务,释放园区优势企业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创意设计和健康服务交互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第六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完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推动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不断凝聚发展动力、汇集发展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第一节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全面促进消费。积极融入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消费目的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拓展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领域。鼓励新兴消费,加快直播电商、社交电商、5G消费体验发展。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培育引领性强、知名度高的消费新平台。繁荣区域商业氛围,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创新发展夜间经济,筹划发展后街经济,探索发展免税经济。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持续优化供给。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加强项目谋划策划,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和牵引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加快补齐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经济安全、公共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健康养老、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着力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推进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五减四办改革,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将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逐步扩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范围。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效率。持续推动政务一网通平台建设和功能完善,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存量僵尸企业清理退出。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相关区属国有企业加速转型,立足市场竞争,寻求发展出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构建综合监管格局。推进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抓好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着力加强优秀青年企业家培育。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时掌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诉求,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培育壮大优质民营经济占比。建立健全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谈心交友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对话平台,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依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全容错免错机制,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

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从严进宽管宽进严管转变。落实红黑名单制度,健全联合奖惩的跟踪、监测、统计、反馈机制,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

第三节拓展对外开放协作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稳外贸、稳外资,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探索多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吸引外资以独资设立或者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办企业,鼓励现有优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优化升级。借助进博会”“服贸会等平台,拓宽走出去、引进来渠道,加快发展和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进区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聚集发展,培育贸易新业态。

促进双边和多边交流。积极开展外事活动,鼓励教育、医疗、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肯尼亚鲁班工坊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经贸往来,高水平开展与意大利的交往工作。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

深化国内交流合作。深化与长春绿园区对口合作,加强与成都锦江区的城市交流,推进与上海静安区战略合作。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做好对甘肃清水县、玛曲县的帮扶工作。密切与周边城区联动发展,利用中心城区之间的竞合关系,探索构建跨区域完整产业链,推动借力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发展。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规模。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生命线作用,围绕区内重点龙头企业,瞄准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敲门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深化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立足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新消费等领域,积极开展新动能引育招商。对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学习吸收先进理念,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深化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力量,用足用好激励政策,及时足额兑现政策,提升中介、平台招商积极性。

第四节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和个人少走路,让职能部门多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企服务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实现政策一网通查、项目一键申报、服务智能匹配、信息精准推送,为项目引进、行政审批、企业服务等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统筹区政府办公场所调整,提升政务服务大厅硬件支撑力,配套打造网上服务大厅,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度。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的原则,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畅通民商事纠纷解决渠道,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和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舆论氛围。多措并举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全面推进诚信建设。完善河北区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纵横贯通、左右联动的信息归集和共享格局。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引导力和威慑力,开展信用评价,深化信用修复机制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持续开展各项诚信主题宣传活动,打造守信用、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打造河北区特色信易+”场景应用,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建设。

第七章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科学推进规划、建设、管理集成一体化,建立紧凑集约、适度超前的城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活力、功能完善的生态宜居城区。

第一节统筹推进城市更新

科学规划城区建设。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多规合一,落实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谋划区域空间和产业布局。落实大运河管控、文化保护、生态红线保护、土壤治理等要求,提高大运河、新开河沿线等重点地块规划管理质量,促进棚户区改造后零散小地块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机衔接,促进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实现城区土地资源运作效益最大化。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灵活土地供应机制。加快三十五中、建昌道等重点地块整理出让。加强飞地土地规划利用。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开河以北地区路网规划的落实和建设启动,拓宽改造增产道、东四经路,推进泰兴路、群芳路等项目建设,新建国印地块、王串场二十四段等地块配套道路及涵洞、雨水泵站、排水工程等。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和排水管网改造力度,基本消除内涝。强力推进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完成地铁接驳工程、绿色交通改善工程建设,建设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形成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架构。以补短板、强弱项、重配套服务为原则,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继续实施旧楼加装电梯项目,提升小区综合环境。系统推进燃气、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完善电力供电系统骨架干网。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充电桩等建设,全面建设5G创新示范城区。

第二节优化美化市容环境

提升城区绿色品质。充分利用河流、铁路、交通干道等重要线性空间,建设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绿廊公园。建立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邻里绿道等多层级绿道系统,打造串联区内主要公园广场的特色城区绿道体系。加强城市支路和社区路等生活性道路的林荫廊道建设,打造街头街心小片绿地,形成完善的绿地网络结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提质改造海河夜景灯光体系,消除海河沿线灯光盲点,营造精彩纷呈的夜间休闲、旅游氛围。力争新建提升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力争分别达到40%28%

打造洁净有序城区。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不断提高背街里巷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水洗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PPP项目,建设花园里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促进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规范道路两侧沿街牌匾,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建筑立面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巡查,对中山路、黄纬路等建筑立面进行整修提升,对平安街、榆关道等道路两侧牌匾进行综合规范提升。加大对违法建设、马路餐桌、露天烧烤、乱停乱放、乱圈乱占等城市顽疾的整治力度,实现城区高效有序管理。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成果,新建一批一类标准公厕。增加公共停车泊位,推广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坚持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方法,研究制定区属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燃气供热、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事业发展规划,完善城管综合考核评价运行体系。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完善绿色产业体系,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推动三线一单编制成果落地和应用,把好环境准入关。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发展。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习、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民众形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深入防治大气污染。继续铁腕治污,持续深入推进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的治理和监管举措,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现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坚持科学治污,加强PM2.5O3协同控制。同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坚持源头替代和专项执法相结合,综合防治企业污染。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健全大气网格化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海河、新开河、北运河等综合整治,打造沿河生态带。严格水资源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污染源管控力度,完成雨污混接点改造,杜绝城市黑臭水体和劣五类水质。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河水水质监测。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要求,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加强土壤污染防控。逐步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强化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环境监管。实施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用地准入。有序开展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严防治理与修复工程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机制,探索研究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高标准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

第八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河北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改善群众生活品质。

第一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岗位精准供给,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重点群体帮扶力度,落实灵活就业、援企稳岗、失业人员扶持、青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措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十四五期间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其他困难群体就业安置率达到85%以上。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建设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谐企业创建,确保和谐企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严格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调整机制。多措并举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妇女公平就业,实现同工同酬,加强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推进养老保险全民参保,落实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增强全民参保意识,有效推进参保扩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升失业人员获得失业保障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落实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退役军人事务各项政策。着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构建精准救助体系。切实兜实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升对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和主动救助的能力,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推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开展特色帮扶,实现精准救助。坚持四助一改变的扶助形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

持续改善居住条件。优化政府棚改模式,按照因地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多方式筹措资金,启动交邑里等45片、3.89万平方米零散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现有零散片棚户区改造。加快铜带厂地块(东祥里)、调料一厂、榆关道地块安置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落实长期租房政策,推进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第二节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德育实效性,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强化劳动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育人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深化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合理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确保相关新建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幼儿园。支持高等学校举办幼儿园,完成城市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建设。继续开展普惠性民办园等级评定工作,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启动实施集团化办园工作方案,打造品牌学前教育集团,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坚持保教质量评估标准,通过天津市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巩固我区学前教育领先发展地位。

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加强义务教育资源建设,优化学校空间布局,实施新建第二实验小学中铁国际校区、杨桥大街地块规划小学、育婴里第三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对中小学C级校舍加固维修改造,努力新增中小学学位以补足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缺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以集团化、学校联盟、合作办学和学校发展共同体,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形成义务教育集团、合作、联盟、发展共同体的办学新格局。扩大育婴里小学教育集团规模,启动昆一小学教育集团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建设;深化南普小学与外大附校合作办学;组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联盟、南普小学跨域发展共同体;扩大初中优质教育辐射面。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扎实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工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现代化治理。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9%以上,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保持我区义务教育的领先地位。

深化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25年力争打造12所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特色突出的优质高中。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与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有效对接。深化特色高中建设和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育人效果更加显著的市级品牌高中。深化职业教育高标准领先发展,探索普通高中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引导。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及骨干教师领航计划,到2025年,培养杰出津门校长、班主任、教师人数达到十名,选拔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人数超过百名,认定区级学科骨干教师人数突破千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数量占比达到25%左右,逐步形成金字塔型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街道、社区、家庭等建设,加强市民终身学习基地建设,构建市民终身学习圈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职业院校与社区联动机制,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探索网络学习新模式,加强河北区“e家园终身学习网建设,提升职继协同”“职老协同品牌工程。完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深化教体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节提升城区大健康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区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疾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稳定疾控队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试点,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强化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和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支持社会办医,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联体建设,完善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和管理机制。按照一大一强一专一精的发展原则,第一医院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中西医结合康复专科特色,创建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第二医院作为河北区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做专做精妇产科、内分泌专业,充分发挥产科、新生儿科、儿科等临床专业科室特点,实现妇、产、儿一体化。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推进新开河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实施健康河北战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区卫生信息平台,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80%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强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和基层卫生机构妇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生育政策。强化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尘肺防治和监管,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推动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着力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落实健康河北行动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提升全民身体素质。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规划和完善好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推动河北区街道社区级健身中心建设。推进河北区体育馆、新开河沿线休闲健身带项目,建设河北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河北区医体融合试点医疗机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建设运动康复医疗机构。培养群众体育骨干力量,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服务。更新和新建165个健身园,结合园林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新建灵活多样的智能健身驿站设施,丰富社会体育基础设施供给,努力形成群众身边“5分钟健身圈的体育基础设施分布格局。推动公益性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提升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积极备战天津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办好河北区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第四节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加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的支持,合理利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探索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企业自建自营等养老服务业运营模式。围绕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开发住院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用品等一体化的老年消费产业链。提升老人家食堂服务水平,到2025年基本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提高社区养老质量。建设河北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化监管综合平台,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短期助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服务。合理调整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的区域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建社区配套用房、街道社区闲置房屋等资源,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力争至2025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市场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护理服务。逐步健全公共服务对象的综合评估制度、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制度。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引入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加强对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社工引领。建立完善街道、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网络。

推进医养有机结合。积极推进老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级老年病特色医院,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合作。鼓励医疗服务机构承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医疗服务。持续推进互联网+养老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展老年人需求评估和养老服务项目登记,建立老年人口数据库。

第五节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明程度

提高区域文明程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文明城区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示范文明作用,凝聚更加广泛的力量参与到文明交通、文明祭扫、文明旅游、文明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依托互联网和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阵地,持续广泛开展行业、专业和社区志愿服务,加强供需对接和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工作,打造形成全地域覆盖、全领域行动、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工作格局,提高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做好共青团、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各项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河北区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建设和改造升级,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确保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达标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街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探索混合式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运营模式。推动街级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功能提升,巩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完成区档案馆分址建设并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达标;持续推进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建成市级数字档案馆。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挖掘本地近代历史、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津门曲艺等各类资源,讲好河北区故事。引进文化艺术团队,邀请海内外高水平文艺演出团体和市区文艺团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系列活动,让文化河北声名远播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平台。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活化利用,做好文物管理,确保文物安全。开展国保单位梁启超旧居、马可波罗广场建筑群修缮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第九章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打造平安和谐城区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和本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健全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体系。健全大情报工作体系,高标准完成重大维稳安保任务,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等活动,坚决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强化网络内容治理,增强技术管网水平,全面提升舆情收集处置能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强化对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增强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态势感知、监控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安全违法犯罪。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强化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树牢底线思维,坚持源头预防,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强化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强化全区力量统筹,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及煤水电气安全、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强生物安全科普宣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和债务风险。

第二节保障城区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和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抓好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排查治理。落实四个最严监管要求,强化全链条监管,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确保全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消防安全,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完善消防安全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大力推进城市智慧消防建设,全面打通消防车通道;统筹共建网格化平台和微型消防站,在火灾高风险区域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区域联防组织,将建设电动车棚、加装消防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提升改造。

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理念和铁面、铁规、铁腕、铁心工作要求,以全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持续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全区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充分使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形成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智慧大脑,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责任。

第三节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深化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各项工作制度,推进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全覆盖、大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动员保障能力,提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深化民兵调整改革任务,推进后备力量建设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修订、完善河北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推进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到2025年,街道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区级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区、街道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

加强应急物资建设与管理。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完善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开展区域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完善征用调用物资的补偿机制,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长期储备与临时储备相结合的社会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第四节推进法治河北建设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区,推动法治河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范权力运行,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严格落实问责机制。完善执法监管部门管理机制,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实施八五普法,提高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水平。发挥法律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习惯。

第五节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健全矛盾化解机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深入推广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信访制度,落实区级领导接访制度,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切实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规范区、街两级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发挥仲裁、诉讼等的重要作用。完善矛盾风险预防化解机制,以区域经济、政府债务、金融市场、征地拆迁、房产交易、劳资纠纷、生态环境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常态排查工作,切实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深入推进平安河北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开展反邪教、反暴恐等专项排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深化打击两抢一盗、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活动,打击涉枪涉爆、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深化无黑城区创建,持续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市场、平安交通等系统平安创建活动。推动建立区域性联动防控体系,强化重点部位联动防控、重大风险联动稳控和重要领域联动管控,广泛开展平安守护行动。深化雪亮工程”“智慧磐石和环京数字防控网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及周边视频监控建设,织密守护人民群众安宁的天网天眼

第六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创建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的领导。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和效能,全面建设党群之家。完善来家坐坐、向您汇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将更多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基层。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加强网格化管理,完善区级统管、街道统办、社区统收、网格统报机制,规范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加强网格员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大力减轻基层负担,强化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一线干部担当。

健全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工作职责,规范居委会管辖范围和规模,落实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居民区全覆盖。构建政社互动新模式,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推行居民议事制度,开展协商活动,健全民意征集、议题形成、事项办理、结果反馈机制。开展区级公益创投大赛,推动开展公益项目。推广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美丽社区成果,完善旧楼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全社会发展自觉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保障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市委、区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保持严的主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为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作风保障。

第二节凝聚规划实施合力

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通过现代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规划宣传,最大限度形成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保障规划实施资金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强化金融政策的支撑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本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第四节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协调管理,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扎实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听取区政协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积极开展公众评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