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当前位置:

鹰帽子(猎鹰防护罩)代表性传承人于超

来源: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5-11-06 14:38
来源: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5-11-06 14:38

  于超自接触鹰帽文化后,他就对中国传统鹰猎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对制作鹰帽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时他是自学,所以他只能在民间收集分散在各地的鹰帽的帽样,更因为不知缝制方法,所以,只能照葫芦画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第三代制作鹰帽传承人周宝顺老先生,从此拜周宝顺为师,在传授技艺时周宝顺对于超说,鹰帽制作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选材也极其考究,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是其他工艺品难以比拟的,不但要求制作人员心灵手巧,还要求制作人员有较高的悟性,这种技艺是劳动工匠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智慧的结晶,缝制鹰帽全过程必须手工缝制,所以不能用现代技术替代,它是一份宝贵的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于超在学习制作鹰帽期间,周宝顺不辞辛苦穿梭于两家人之间,从帽样缝制以及到针法,手把手一遍一遍的教于超,于超也学习的如鱼得水,不知疲倦的反复缝制,在周宝顺的指导下,于超制作鹰帽的进步有了突飞猛进。直到今天于超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并不断地改进,吸收新鲜的帽样。今天制约鹰猎文化发展及鹰帽子制作的主要原因是学的人少之又少。目前,天津市正宗传承人周宝顺已七十八岁高龄,这项技艺所传授弟子的方法也只是口传心授,能制作鹰帽的弟子也仅有于超一人。为了不辜负周宝顺的期望,于超一定会把传统帽样发扬光大,把中国千年传统鹰帽的技艺传承下去。

  猎鹰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游猎民族发明的一种狩猎工具,传入中原后一度演变为一种娱乐游戏,鹰帽子也随之由一种驯放鹰隼的工具演变成具有带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合为一体的工艺品。是一份极具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既结合了汉族文化,也与汉族人民精巧的手工技艺结合起来,鹰猎文化经过了麻布罩头,布袋帽、刺绣锦帽,工艺皮革制品四个阶段,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由于当地制革业的发展,鹰帽子已演变成皮革制品,初期最多的样式是蛤蟆帽,以后又发明了金鱼帽、官帽、五福捧寿、吉祥如意等多种样式,为了得到外观整体不变形,选材上也十分考究,一般鹰隼雕的帽子选择为牛皮,具体由于皮质不同,选择水牛皮最佳,黄牛皮次之,一是要选择皮革不易变形。二是柔韧度适中便于缝制。三是皮革厚度适中有弹性,色泽光洁,美观,经久耐用,缝制工具则也需要几十种之多,由于鹰头大小不一,随之鹰帽也同样大小不一,千变万化,常用的鹰帽就有三大类:鹰、隼、雕,其中又分十几种小项。由于鹰帽子的结构特性和工艺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手工缝制而现代机器是无法代替缝制的,这样才能保证鹰帽结构不变,而且又有适当的伸拉度,起针和连针的接头不能留在鹰帽内部易磨鹰眼,留在外部又影响整体的美观,所以线头必须留在皮与皮夹缝中间,缝制鹰帽全凭工匠个人经验来掌握每一针拉力大小与深浅,否则必然会影响鹰帽的外形,而鹰帽最后一步是给鹰帽定型,由于鹰隼雕头型大小不一,帽形不一需工匠全凭经验手工雕刻制作胎具,仅胎具一样就有几十种之多,与鹰隼雕头部分毫不差,大则掉帽小则会磨坏鹰的眼睛甚至带不上。鹰帽子制作手工技艺难度较大,由于皮革制品样品不好保存,从古到今长只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学习。从艺人员不仅要求心灵手巧,而且还要求悟性较高,年轻人不愿学,已经是后继无人,此项技艺面临灭绝状态。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主办: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201050001津ICP备12006841号-3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920*1080)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主办: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201050001

津ICP备12006841号-3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000001号